
杨冬白,生于艺术世家,少年成名,之后游学日本十余载。2006年,年过不惑,他放弃日本教职,携家人回国定居。
回国后的杨冬白,他埋头工作室进行自己的实验。曾在工作室中看过他的《手》系列,他以手的唯美形感来映照佛陀之美。这与当年获金奖的作品《饮水的熊》以饮水熊的实体与水中倒影之虚形成的抽象之美如出一辙。作品中“虚实”关系一直是杨冬白所关注的,如何在虚的境界与实际表达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一直是他的兴趣所在。
许多游学者在求学之初都是为了学习当地的先进经验,以突破前人与传统,在异乡经历了水土不服和先进经验之后,又不约而同地遇见了自己的传统。杨冬白似乎也不例外,在日本的十余年,给他最好的艺术训练及体验就是切实地感受对国人来说已经远去的生活之美,入定以及刻板地、近乎变态地对极致的追求。琉璃山水系列和浮雕山水系列是杨冬白近年也是回国后的倾力之作,因儿时临习书画,他对中国山水传统范式了熟于胸。传统向当代的转化是每个艺术家都绕不过的研究阶段,他将中国古代文人的仁智观照与笔墨意境,通过坚硬的琉璃、不锈钢板、铝板等媒材,实现了贴切而自然的语言转换。这一系列并没有当今流行的“国际范儿”,不张扬、不生猛,当然,更没有陈腐气和学究气。不锈钢板,这种特别具有当代工业特质的材料,在艺术家的手上进行数码切割、贴合、着色后,竟然焕发出远古山水的简约和古拙之趣;而如何利用装饰意味极强的琉璃来表现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简淡精神和笔墨意蕴更是巨大挑战。艺术家通过严格控制颜色、温度以及色彩在琉璃中的流淌来转化笔墨的枯湿浓淡,让明亮耀眼的琉璃变得神气内蕴而素养深藏。当代“觉醒”的人们纷纷逃离都市去山中灵修的时候,杨冬白却在工作室中营造出自己内心的诗意桃源。
上一篇: “隔江山色”-- 张晨初 李诗文 王大志三人作品展
下一篇: 真像-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的新发展研究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