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诗意”百壶百画·翰墨紫玉

  • 展览时间:2018/05/21 — 2018/05/29740
  • 展览空间: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查看更多详情

寿苏雅集记

文:白汀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是诗人、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他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人,是月下的漫步者……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东坡相遇,并从他的艺术里重新感受人生。


纵然时光流转千年,人们依旧渴望与苏轼相聚相遇。在纪念苏轼的活动中,当属“寿苏会”延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时至今时今日,东坡诞辰日“寿苏会”的举办仍堪称当代书画界和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在中国文化史的漫漫长河中,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光耀千古:屈原、司马迁、曹子建、“竹林七贤”、李白……然唯独苏轼享受后世殊荣——“寿苏会”,并且传至日韩。据记载,“寿苏会”起源于北宋元丰五年(1802)腊月十九日,苏轼在黄州赤壁石上庆贺生辰,忽然听到江南笛声悠扬,原来是进士李委谱曲《鹤南飞》以贺,并求诗一首,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后人渐渐在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苏轼诞辰日以“寿苏会”之名雅集,纪念苏轼,“寿苏”即为苏轼祝寿之意。这延续千年的文人雅集,或展示与苏轼有关的藏品,或纪念苏轼而作诗词画作。罗振玉、罗福芸、王国维等文化名士均参加过此类盛宴。时至今年,适逢苏轼先生诞生九百八十周年,可谓国运昌隆,文化复兴。


乘时代之东风,在史俊棠、蔡力武、钱彬龙诸先生的倡议下,经过精心策划和安排,一场别开生面的寿苏雅集“东坡诗意——百画百壶·翰墨紫玉”拉开了纪念东坡先生的文化活动之序幕。


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罕见奇才,在人生舞台上,时而在朝,时而外任,时而身居高位,时而被贬流放,他用“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来形容自己的过往,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时常把此种感悟化为或激情,或悲悯,或深沉,或磊落的如天风海雨的诗歌。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病、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刻的批判意识。他的笔墨表现的是对苦难的傲视与对痛苦的超越。苏轼会通百家,冠绝千古,在众多领域上堪称大家,被誉为大师。


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苏文个性鲜明、汪洋恣肆,随物赋形、自然天成;苏诗“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苏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在书法、绘画的艺术领域,苏轼同样以作品名世、因立论成家,堪称艺苑宗师。在书法上,苏轼融会百家之长,独辟蹊径,自成一体,形成丰腴跌宕、大度硕美,有天真之韵、得烂漫之趣的风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于当世广为推崇,至后代誉为“苏体”。


在绘画上,苏轼认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鲜明提出“士人画”理念并付诸实践,影响深远。他以枯木怪石警世,他创作出有名的“墨竹”,开创文人诗、书、画结合的一代新风,是中国“文人画”之开先河者。


就文化史角度而言,我认为苏轼留给后世的意义有二。一是苏轼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堪称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他将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一种价值尺度润泽融合。


二是苏轼的审美观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生活琐事皆可入画入诗,凡物皆可观,皆有大美之所在。这种范式在题材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为后人开辟了新世界。


今天我们共同缅怀东坡先生,《东坡诗意——百画百壶·翰墨紫玉》活动,得到当今众多书画大家踊跃参与和精心创作,又得宜兴十大制壶工艺大师鼎力囊助和指导,他们以东坡先生诗意为题材,或书或画,妙笔生花,笔底传情。同时,活动力邀历届“景舟杯”金银奖获奖者参与。参照书画名家作品神韵,名匠巧手再度依意创新茗壶,再经竹刻大师张泰中倾心雕刻。一件真正出彩的紫砂壶作品,应是此器此形为此书此画而设,此书此画必契此器此形之韵,镌以精工,互为彰显,方为“名士”与“名工”之天籁合作。


实则紫砂壶艺术史上早有先例:清代的陈洪绶与杨彭年合作的“彭年壶”,民国时代吴湖帆和顾景舟合作的“大石瓢壶”,等等。然此次雅集活动的水准、规模、数量、人数等,均为当代“名“”与“名工”合作之首。


吾辈身处浮躁现世,立足于此次“东坡诗意——百画百壶”艺术创作,意在初心遥致莽莽苍古,承传东坡居士诗意精神,彰显对生命的珍惜、赞美、享受,更在于传达一种当代艺术家对永恒的哲思。


愿“东坡诗意——百画百壶”艺术交流活动成为一次纪念东坡先生诞生九百八十周年颇具意义的寿苏会,亦成为一场颇有意义的,跨越千年、跨越地域的别样的精神文化交流和艺术对话,愿得东坡文化遗产恩泽,孕育出新时代的文化振兴和更灿烂的文化之光。


是为记!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