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建忠:“梦魇深处 青春物语”
一直以来,绘画其实对于我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身处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深深感受到图像对视觉经验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和无坚不摧的颠覆力,而我却愿意运用架上绘画这种古老的手工劳动来述说自我的感受。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无助,敏感与脆弱始终是我关注的主题。有意无意之间,我的画面中带有一种自传的意味。我尽力避免这种私密的视觉经验变为一种单纯的青春缅怀,或止步于简单的岁月感伤。在这个飞速变迁的年代,我希望自己每一天能做些简单而充实的工作,或许这也是绘画能深深吸引我的原因。
作品1.《流星》
200x300cm 油画
作品2.《萤火记》
100x80cm 油画
作品3.《再回首》
130x150cm 油画 2009
作品4.《原上草》
200x150cm 油画
作品5.《照亮你的路1》
150x200cm 油画
作品6.《照亮你的路2》
150x200cm 油画
作品7.《夜行记》
150x180cm 油画
作品8.《荆棘林》(双联)
150x400cm 油画
作品9.《关山渡》
150x150cm 油画
作品10.《狮子座》
100x80cm 油画
作品11.《面孔记忆》
油画
作品12.《无名者3》
70x70cm 油画
作品13.《无名者4》
70x70cm 油画
作品14.《无名者5》
70x70cm 油画
关于影像:
前一段由于孩子出生,画画受了些影响,每天忙于照顾孩子,没法踏实的坐到画架前,感觉自己好象空了起来。正好忙里偷闲整理整理自己的思路,于是做了些稿子为以后的创作作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觉得其实稿子本身也有点意思,就逐渐完整一些,便有了以下的这些东西。
作品15.《灌鹊楼》
影像
作品16.《寒林图3》
影像
作品17.《桃花源》
影像
作品18.《白帝城》
影像
作品19.《寒林图》
影像
作品20.《行旅图》
影像
工作室
彭建忠
彭建忠,男,1974年出生于河南潢川。
200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参展、获奖:
2014 “少年行”彭建忠油画作品展 (中国 杭州)
2014 “长安出发”青年美术家优秀作品展 (中国 西安)
2013 “风醒”当代艺术展 (中国 西安)
2012 “抗体”当代艺术作品展 (中国 西安)
2012 川美年青态――成都巡展 (中国 成都)
2011 触镜――穿梭异视界 (中国 上海)
2011 后浪 (中国 西安)
2010 美术报艺术节 (中国 西安)
2010 “薪火2010”优秀青年油画美展 (中国 杭州)
2010 变异的风景 (中国 上海)
2009 “2009艺术中国” (中国 北京)
2009 桂林愚自乐园国际艺术创作营 (中国 桂林)
2009 “薪传人2009”艺术新贵油画联展 (中国 杭州)
2008 “翼世传说—彭建忠油画作品展” (中国 北京)
2008 罗中立奖学金作品展 (中国 北京)
2007 罗中立奖学金2007年度作品展 (中国 重庆)
2007 THE ROAD NOT TAKEN (中国 上海)
2007 “07 70”经典 (中国 上海)
2007 “异样 多样”新世纪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中国 香港)
2007 后先锋中国当代艺术展 (中国 香港)
2007 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获“优秀作品奖” (中国 重庆)
2007 “图绘”绘画作品展 (中国 重庆)
2007 第2届高等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中国 深圳)
2007 “非常印象——中国‘后生代’油画邀请展” (中国 上海)
2007 “潜力 成都”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中国 成都)
2007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邀请展 (中国 重庆)
2007 “艺术是一种工作”西南当代艺术工作室邀请展 (中国 上海)
2007 四川美术学院年展,获“研究生创作奖” (中国 重庆)
2006 四川美术学院年展,获“马利艺术奖学金” (中国 重庆)
2006 “个体的权利” (中国 上海)
2006 首届“新动力·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 (中国 上海)
2006 “天街”九人作品展 (中国 北京)
2006 “上海艺术博览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 (中国 上海)
2006 “传承与创新” (中国 杭州)
2006 “形色冲冲” (中国 重庆)
2006 “重归绘画”中国油画新新力量第6回展 (中国 北京 广州)
2006 “ART BEIJING”艺术博览会 (中国 北京)
2006 “2006西湖艺术博览会” (中国 杭州 )
2005 四川美术学院年展,获“研究生创作奖” (中国 重庆)
2005 “中韩交流展”,获“优秀作品奖” (中国 重庆)
健全与异化的分水岭--对彭建忠绘画的阐述
在一片幽暗深邃的色调之中,一双双惊恐疑惧的眼神注视着画面以外的世界,他们仿佛在问:这个世界怎么如此的陌生?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何意义?彭建忠的作品通过稚拙的手法创造出一群表情凝滞、诡异的少年人物形象,这些诡异的少年或骑白马、或孤独地坐在突兀的岩石上陷入沉思、或正行走于溺水的海面、或手持火焰凝视我们,让我们不寒而栗。他通过极具个性的语言制造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超现实场景。
面对这些少年身处的梦魇般的陌生世界,不禁让我想起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一部幻想小说《蝇王》。《蝇王》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时代。在一次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因遭到袭击而迫降在太平洋的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小岛上。这群孩子暂时脱离了文明世界。飞机没有了,大人没有了,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危在旦夕。海岛上的环境很恶劣,对侥幸生存下来的孩子们构成威胁,然而——最大的危险竟然来自于这些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自身。在这部作品中,戈尔丁用他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成为揭示人性恶的现代版寓言。“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莱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污秽物之王,也是丑恶灵魂的同义词。
但是 “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引自威廉·戈尔丁:《蝇王》序言)。彭建忠的这些作品所营造出来的超现实的场景,也同样给我们一种寓言性的阐释。他所阐释的是今日社会成长的一代少年所面临的对于世界的迷茫、困惑与痛苦。那些痛苦与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含义,成年人的迷茫、困惑以及痛苦是真实存在的,现实主义的,而处于成长中的少年的迷茫、困惑和痛苦往往是想象的、自我塑造的结果。社会的完善永远需要一个递进的过程,但是社会的完善也永远无法解决人类的内心世界。每一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所面临的内心的情感压抑、困惑与痛苦都是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的。只要我们还没有脱离人类的基本属性,只要我们还没有异化为“机器人”类。
彭建忠的作品是通过一种带有自传性质的描述,通过对自我在成长过程中孤独与无助的描述,寓言了我们人类世界的基本演化模式。并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问题。
在动物进化的某个特殊的点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突破,这一突破的意义可与物质的首次出现、生命的起源以及动物的第一次出现相提并论。这个特殊的突破点就是人类的诞生。而人类的出现,打破了动物存在的特征:与自然的和谐。于是人类成为了这个世界上的怪异之物,宇宙的畸儿,地球上病菌。因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理性与想象力使自己超越了自然,使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无家可归的弃儿,至今还没有找到与我们相似的兄弟姐妹。
人类的进化基于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他失去了原初的家园:大自然,而且永远不能够返回,永远不可能再变成动物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去寻找一个新家,将世界改造为人类的世界,并将自己创造为主人,主宰世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在整个自然界中却是唯一的。人类是唯一被迫离开了依靠本能生存的状态,而被抛入了一个变幻无常、开放的状态之中。动物在满足了生理需要、饥渴和性欲之后很容易就满足了,与此相同,这些需要人类也必须得到满足,但是人与动物的差别也正在与此,这些本能的满足并不能够使人类感到幸福与健全。人类还需要一种心理与精神的满足。
假如人类的心理与精神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类就永远也不能够圆满。人与动物的这种差异,不是从人类的一出生就有的,而是恰恰是从人类以及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从子宫到子宫外的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但是在许多的方面刚出生的婴儿与出生前没有大的区别,它不能够感知外部的事物,不能够养活自己,它完全依靠母亲,即使是整个童年时期他开始发展自己的力量,获得个性的肯定,但是他仍然还不是一个已经觉醒的人。而人类迈向一个新的存在的点,恰恰就是在他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才开始真正的苏醒,性开始成熟,他再也无法平静地生活,因为他内心的矛盾促使他寻找新的平衡,即新的和谐他开始对未来的世界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害怕与忧虑。
彭建忠的绘画正是通过对少年内心与精神背景中,充满忧郁、惊恐气氛的象征性场景的营造,描述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面对自我与世界的复杂心理与精神冲突。这种冲突显示了人类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不可避免的剧烈斗争。是前进还是倒退?是回到动物的存在,被母亲重新保护与喂养?还是成为觉醒的人,走向自我塑造的关键一步?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人类永远要一代代重复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自德·歌德的同名小说)。
这一“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正是一个人健全与异化的分水岭。善与恶、美与丑、仁慈与残暴、伟大与平庸往往都在这一分水岭上分道扬镳了。而一个社会与国家青少年总体的内心精神状况也就是这个社会与国家的未来形态。
因为世界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他们的。
--江铭
- 标签:
- 彭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