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无碍·郑越速写文献展

  • 展览时间:2024/09/28 — 2024/10/25266
  • 展览空间: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前言


大匠取法  心手无碍

——写在郑樾速写作品展前面


十年前,我在宜春学院郑樾老师的工作室意外见到了他早年的一批速写,深受打动,过目难忘。当时我便萌生一个想法,在江西师范大学为郑老师策划一个速写专题展。但没过多久,我便调离了母校,展览的想法也因此搁置。从此,这件事成了我的一个心结。今年寒假,我再次来到郑樾老师的工作室,此念头再度萌生,在江西师大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展览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


郑樾是江西美术界极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可谓年少成名。他对江西版画现代语言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郑樾的作品以其对平面结构的自如处理和充满想象力的图式符号转换,具有极为鲜明的个人辨识度。然而,很少人见过他早年的海量速写,这些速写不仅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对造型的锤炼,也不仅是创作素材的简单收集,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包含了其日后艺术风格的雏形,隐藏着他对形式语言法则的深沉思考。相比较艺术家常常露面的成熟创作,这些速写只被艺术家自己所珍。而正是这些秘藏的手稿,才是我们理解艺术家心路历程的一把钥匙。


速写是个老话题。在今天艺术教育的语境下,几乎很少有人会去关心和讨论它。机械图像、电子图像早已充斥我们的眼球,它几乎改变了人类的观看方式,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将绘画这一纯粹的上手技艺挤压到角落和边缘。然而,速写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造型的训练,更在于它所联通的艺术家眼、手、心三者的关系。梅洛·庞蒂(Maurice Ponty)在其名著《眼与心》中,曾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梵高说他必须走得更远?”他借用塞尚的话说:“自然在内部”,我们眼前的大小、光线、颜色、深度,只有因为它们在我们身体中唤起共鸣,它们才存在,因为我们的身体接纳了它们。


梅洛·庞蒂所谓的“身体”,其内容十分丰富,此不赘述。我认为,“身体”的核心,乃是艺术家之手。视觉经验的转译经由大脑演变为手的运动,但手的运动无法完全对应眼之所见、脑之所思,于是,我们一方面需要借助反复的训练去接近“目之所及”,另一方面,手的运动的无限丰富性又不断在矫正或修正我们的“心之所履”。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艺术家不断进行“匹配”或“试错”,客观物象在画面中从而变得气象万千。此刻,“手中之竹”再也不是“眼中之竹”,甚至也不再是“胸中之竹”。“手”与“心”,正是通过这一复杂而多变的心理历程和运动转换,呈现出艺术家风格的差异和个性的显现。郑樾的速写作品,正揭示了这种可以被感受、可以被察觉,但又无法被准确言说的创造性劳动。《阴符经》云:“眼者,心之机”;《楞严经》云:“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不正是对手、眼、心三者关系的绝佳阐释吗?


在《庄子》诸篇中,曾出现过一些极为特殊的人物,他们出身平凡,却身怀绝技。无论是承蜩的佝偻,还是削鐻的梓庆,抑或解牛的庖丁,以及操舟的津人,不一而足。庄子所表达的,是一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创作状态,它通达“以天合天”“技近乎道”的“艺”的境界。速写的意义,绝非仅仅“唯手熟尔”,但是,没有“唯手熟尔”,也不可能有“画熟后须生”(董其昌语)的逆向反思。作为一位勤奋的艺术家,郑樾从未把熟练当作自己的目的,他经由速写而自然进入了语言的状态。速写是他思考的方式,也是他形成自我风格最为直接、最为便捷的途径及手段。大匠取法,心手无碍,这是我对郑樾艺术最为直接的感受。


郑樾是一位严肃的艺术家。他文质彬彬,离世绝俗,但他的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激情,他把深沉的思考融入在每一幅作品之中。在我的理解里,郑樾有着极高的艺术悟性,有着高超的手上技巧,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固化,更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种风格样式,其艺术创作几乎涉及所有绘画门类,郑樾在转益多师中不断尝试的语言的融合与突破。他是一位真画者,谦和的外表与活跃的艺术思维相得益彰。郑樾安静、低调,宜春的很多艺术家都有这样的品格。我们相信,本次作品展,一定能引发我们对速写问题的再思考、再讨论。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向郑樾先生致敬!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封治国

2024年9月10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