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门寺,这座屹立于丝路佛光中的圣域,见证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公元 874 年,唐僖宗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纵使这一次皇家礼佛的时期已经接近唐的尾声,但其极尽奢华的赏施,仍可谓彼时顶级的稀世宝藏。直至 1987 年,这些沉睡千年的珍宝重见天日,成为“20 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唐代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活动,几乎贯穿整个唐朝。从唐太宗开佛骨舍利始,到唐懿宗请真身止,这不仅是帝王巩固统治的权谋手段,更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核心实践。在唐王朝六迎佛骨的活动中,武则天无疑是最特殊的存在。她一生参与并主导了两次法门寺佛骨迎奉活动,将法门寺推向了皇家信仰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借此巩固了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洛阳作为武周政权的“神都”,见证了武则天以佛教为纽带的政治实践,而明堂则是这一实践的核心场所。这些吉光片羽,不仅是唐代皇室虔诚供养的见证,更是盛唐气象的生动写照。
无论是法门寺地宫尘封千年的杯盘什物,还是“神都”洛阳遗留的璀璨珍宝,都是大唐盛世的技与美写下的不朽注脚。金银器流光溢彩,秘色瓷青碧如玉,琉璃器映照胡风,唐三彩再现繁华。这些器物,不仅是时代风貌的见证,更是唐代“工致天然”美学观的巅峰凝结。技艺在梵音中淬炼成诗,器物在晨钟暮鼓间沉淀为史。当这些来自大唐盛世的各类珍宝齐聚一堂,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个时代——技以载道,美以通神,千年不息。
上一篇: 肌体的编织
下一篇: 星阮之芸 · 源鹿玥德——袁德华艺术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