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地景

  • 展览时间:2024/08/31 — 2024/12/31192
  • 展览空间:鵂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共生地景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因为地球变暖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不止暴雨、干旱和酷暑,还有空气、土壤、水、食物、森林,不断增加的人口,我们正从全球变暖时代进入全球沸腾时代。人类世,这个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因全球化石燃料燃烧、化肥使用和原子弹沉降物的激增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事件,正在深刻改变着地球的演进。

发端于西方上世纪60年代的生态艺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当下全球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生态艺术作为一门跨学科跨媒介的艺术门类,因其与我们的环境、社会、伦理、生物、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密切相关,它提示我们,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之间有着相互依存而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断裂,将对地球家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个地球家园便是人类与非人类物种共有的复杂共生的庞大系统。

70年代,英美生态生物学家提出“盖娅假说”,该假说认为世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生命体,生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连贯的动态调节关系,地球生物的宜居环境受益于此。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也不仅由生物因素构成,更需要伦理因素参与,人类不应孤立的将其他生命仅仅视作资源。因此,人类世的艺术创作不再为艺术而艺术,而是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感知力介入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维护中,与公众共同构建整全的生态认知、生态伦理和可持续的生态状况。


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艺术家资佰自2007年以来持续关注环境议题,从关注城市垃圾的《城市》系列、《多?少?》系列,到有关城市扩张的《孵》、《化》系列,再到动物生存危机的《逝山水》系列,这些都是资佰用摄影和数字技术创造的图像震撼,他在震撼的视觉表象下讨论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环境与生存现实的恶化。都市主题之外,资佰常年保持着对家乡的影像记录,《我的Mekong》系列和《即将消失的傣族传统纹身》系列都以具身的方式深入田野,记录着当地地理空间中复杂的社会肌理和细腻的地方认同。

2016年,资佰开始了他有关茶山生态的研究创作。种茶在滇南滇西有着数百上千年的传统和文化积淀,茶不只作为一种受欢迎的饮品,人们也在礼物馈赠、祭祀、婚约习俗等方面赋予了茶树丰富的社会意义。在更广泛范围,茶叶作为商品也参与到全球文明体系和贸易流通中。但资佰并非要去呈现茶的驯化与制作,或社会流通中的茶及其文化,而是从生态学、博物学角度对大叶种茶树及其生长环境展开生物多样性及其共生关系的白描。

资佰以博物绘画的方式细致入微描绘森林茶园的多样性生态群落,世代以种茶为生的布朗族的日常生活。资佰采用水墨山水画手法处理远山,营造高远、深远之意境。其画面尺幅巨大,精致而丰富的层次让人想起宋画里的空间感,具有凝重恬静之美,也赋予科学博物绘画以中国山水画的趣味和修养。在豁达风景之外,资佰将附生于茶树的苔藓、地衣、蕨类、昆虫以及微生物描绘出来。在这里,微观世界、宏观风景、民族志相互交融成为万物共生的画面。茶的甘香也正受益于此。

资佰对植物生态、博物绘画的兴趣源于他的童年经历,他父母是西双版纳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第一代垦荒人,母亲在生态群落室的土壤分析组工作,资佰童年时常随母亲去森林取土样回实验室分析,他少年时候甚至通过画植物绘画来挣零花钱。因此在围绕茶山生态的创作中,资佰结合博物绘画,也制作了茶树标本、土壤样本,拍摄有大量茶树的影像资料。资佰力图还原茶树及其生态系统的和谐与丰富,由此重新连接他的童年记忆,并向母亲和上一代植物研究者致以敬意。

这里我们看到,资佰把他长期以来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地方认同以及对博物学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基于茶山调研的生态美学。和他之前作品不同,艺术家不再以个人风格为目的,也不以人的生存处境为主旨,而是以树这个物种的生长环境为中心展开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描绘,一种去人类中心化的视野,仿佛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附生其中,心生敬畏。

回归家乡的资佰,不断重拾故乡的文化与记忆,他把自己当做当地物种与周边万物共同生长,由此回归一个丰富、共生、天赐的世界,一个令无根的现代性钦羡的故乡。


策展人 罗菲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