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彼岸——胡柯雕塑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4/05/11 — 2024/06/1032
  • 展览空间:兰艺术
查看更多详情

从现实镜像到无尽彼岸

—胡柯雕塑的两种情境


胡柯的作品以别具一格的雕塑语言、无比细腻的情感捕捉以及深邃的社会现实体悟,激起了观者的强烈共鸣。他的创作世界曾经被一个孤独、迷茫且消解了传统性别界限的人物形象所主导。这些人物不仅是胡柯雕塑技艺和观念表达的物化,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透露出他对自我存在的深刻怀疑和不断徘徊的犹疑。这些形象以静默的雕塑语言述说着他对人性、社会乃至宇宙的追问和反思。

胡柯雕塑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化的叙事安排并非一种偶然,而是他在个体的自我反思和追问中不断重建的镜像空间,是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自我怀疑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迷茫的情感独白。这种源于艺术家内心的真实独白和视觉转化,在胡柯的作品中以雕塑的固体性展示自身,进而强化了胡柯雕塑中叙事情形和情感体验的坚固性。与生硬的虚构的舞台布景完全不同,我们眼前不再是脆弱的、虚假的、转瞬即逝的虚构,而是现实般饱满、密实、牢固不变的境遇。

现实是固定不变的,雕塑应与之相似,胡柯创作方法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将雕塑语言和精神世界巧妙的处理所形成的表达路径。他将触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结合为一体,他将经历、理解和表达重新组织在雕塑的语言之中,能够准确的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外在的视觉形象。胡柯就是在冷静的技巧策略、此在的感触和回应现实的直接性之间孤注一掷的往复穿梭。这也是他的雕塑之所以能够引起观者共鸣,观众的目光能够从表面穿透到内在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独白,还是观念表达的镜像空间,胡柯过去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隐喻性,尽管这种隐喻因其强烈的情感表达褪去了虚构的特征。但他可能意识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一个场景中与隐喻相关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息息相关的,为了使这一相关性鲜明生动,就需要以这种方式坚持这种相关性。那对雕塑的语言理解会不会转变为一个识别隐喻的优劣问题?是不是因为隐喻的成功而去持续复制这种方法?

倘若隐喻模式还是停留在转移、替换和说明性的旁白作用,隐喻就不会被赋予任何新的意义。或者,假设我们将视野放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世界本身就是隐喻的集合体。所以,胡柯近年来的雕塑出现了多元化的元素和题材,马、竹、太湖石、宇航员、梯子等。从这种变化的表象,可以看出胡柯作品的内在转变:从过去转向未来,接受冒险,无处不在的变化,时间和空间的可塑性。我们不否认胡柯当下的雕塑语法中仍有隐喻性,但他已经跨越了过去的感知层面和情感独白,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回忆、辨认和重新发现后的自我确认。胡柯过去的作品裹挟的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意识,而现在他却用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温润的方式,在无尽的彼岸去构建新的可能性。

和胡柯一样,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自我发现、自我拉扯和自我接受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并无好坏高下之分,只有个体在不同阶段对自我、他者和世界交往结构的不同回应方式。相对于过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孤独和忧伤,胡柯现在的作品更多的充满了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淡然和洒脱,他已经释然地与自我和世界达成和解。当下的生活受到大规模统计概率的计算方式的驱动,时间和空间在相同计算方法中被注入了各种信息,在网络和屏幕上无休止的、单调的消遣娱乐着。我反而觉得胡柯作品中那份世俗化的淡然和洒脱,是捅破当下这一单调、空洞的日常现实的最佳状态。


   崔付利 策展人

艺术批评家/大浦当代艺术馆馆长

    2024年5月3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