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心自在——欧阳前林书《心经》及禅意书房联展

  • 展览时间:2024/04/29 — 2024/05/10265
  • 展览空间:皋兰书画院
查看更多详情

《心经》——历代书家之青睐经典

欧阳前林


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汉传佛教通行版,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般若系列,是大乘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亦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集中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般若空义。《心经》的文字简洁,内容精炼,但其禅意深邃,语境高妙,在宗教界、文化界甚至民间都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心经》的核心思想是“般若皆空”,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只有通过深入的般若智慧关照,可以洞见身心世界和一切现象的空性,从而脱离烦恼与苦难,步入物我皆空的境界。

据有关资料显示,《心经》在所有佛教典中,翻译次数和文种是最多的,并属最多常被念诵的经文。据记载,《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200——250年期间(即我国东汉末期),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即唐代玄奘法师的译本,译文略去了序文和流通分,只保留了正宗分,且文辞通顺,容易诵读,除被当时的朝廷所推崇外,也被僧俗各界广为传诵,同时更受到了历代大书法家的喜爱。

自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开始,各朝各代的书法家都钟情书写《心经》,如唐代的褚遂良、张旭、柳公权,宋代的苏轼、黄庭坚,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傅山、董其昌、文征明,清代的邓石如、吴昌硕,民国的弘一、于右任,以及当代启功、赵朴初等人都有精湛的《心经》书法作品流传于世。唐代的智永和尚还用王羲之的书法集成一部《心经》,成为后世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王书的重要法帖之一。

《心经》之所以被历代书法家所追捧并传抄,究其原因,我在抄摹过程中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感受:

一、艺术价值。《心经》文字精美,寓意深远,极富哲理,且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可谓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上众多书法大家都曾书写过《心经》,他们的墨迹流传至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在这些艺术精品中,书法家们不仅用文字之美弘扬佛法,更在笔画之间诠释了佛理和禅意,使其二者浑然一体相映成辉。

二、修行体验。许多书法家同时作为修行者,他们通过抄写《心经》来修炼内心,反复揣摩《心经》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心经》的核心就是“无挂碍”,而在书法创作时,书家必定先放松身心,排除杂念,让自己做到心无挂碍,无欲无求,才能进而出神入化,创作出超凡脱俗的上乘之作。

三、创作灵感。《心经》具有空灵幻化无边无际的特点,这一特点极有利于书法家从中汲取灵感获得启示。而《心经》所强调的内心平静和专注的状态,也是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的基本素质。同时,书法家通过创作——体悟——创作的周而复始,将其哲学理念咀嚼消化,兼收并蓄,从而达到提升创作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双重目的。

四、文化传承。作为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心经》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经》学习和领悟,有助于更好的了解佛教文化的哲理和智慧,认识修身与自律对社会进化,对个人进步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迪与升华。在这一点上,书法家们运用中国书法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承载、弘扬和普及的的作用。

五、社会影响。《心经》的宗旨是教人积极向善,抑制贪念,远离颠倒梦想,最终脱离苦厄升华心境,是一种传播,更是一种修行。书法家通过书写《心经》,不仅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个优秀的作品将这种愿景传播散开来,向社会传递与人为善远离贪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以书会友。文朋书友之间,除了诗词唱和以文会友外,互通笔墨更是一件雅事,这其中尤以《心经》文质兼美而备受青睐。如刘墉赠纪晓岚,赵孟頫赠中峰和尚,傅山赠朱伯浑......皆以《心经》为首选。这些文坛雅事都已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原因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心经》是所有佛经中字数最少,仅二百六十个字,而且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字字珠玑,书写和章法设计相对容易,尺幅可大可小,便于书写和收藏悬挂。

最后,抛开社会和宗教的层面不说,单从书法艺术度来看,抄写《心经》不仅有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体现了书法家对于文化修行、艺术审美和自身价值的有意识追求,这一点也早在历代书法家的传世之作中得到印证,也是本人多年来为之努力和践行的。

以上是本人在临习《心经》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认知,并拙书数十幅《心经》作品,不揣浅陋汇辑一册,期待同道方家的批评指正。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