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这座见证了中国历史辉煌与沧桑的皇家园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曾被称为“万园之园”,其汇聚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精华,并且融合西洋建筑手法,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个冬去春来的美好季节,海棠书院将迎来首展《园林画境 · “新具象·油画沙龙”十周年展》。在中国古典思想中,“春”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时间维度,更是一个关乎空间概念的宇宙观模式,有着深厚的形而上意味。《周礼·春官·宗伯疏》言“春者出生万物”,实际上将“春”解释为中国人崇尚的一种世界状态:万物在蛰伏之后焕发出生命力,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因而“冬”也不再意味着终结,只是韬光养晦,为新的生命周期做准备。
中国人常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并不是“世界”的对立面,而是身处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之中,这也成为中国人构建生命哲学的基础,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趣味。在宏大的天地间,我们从不敢妄言能够掌握甚至利用终极规律,所以会有“天地不仁”、“世事无常”的感慨,但同时我们又笃信“否极泰来”,始终站在生命的立场上,将哲学意义上的“春”作为价值观的底色,避免陷入虚无之中。回望古人先贤留下的诗画文学,诸如《桃花源记》、《游春图》,“春”始终是一个悬置在现实世界之外的平行世界,也是蕴含了中国人精神向往的理想世界。
“春”,既是当下现实的陈述,也是一个寓言——意味着支撑我们生活的终极依据是画中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世界。虽然它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内卷化物质竞争社会并不被重视,但在物质世界停滞之时,这个内在的世界无疑成为生命的退路,亦或是防止生命过度燃烧的保险丝。“园林画境,画谈圆明”,提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恢复一种仪式感的、艺术的生活方式。心中有春,目中则山花烂漫,即使不在此处,也必然即将出现在彼处。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在圆明园海棠书院举办《园林画境 · “新具象·油画沙龙”十周年展》并进行春季写生活动,也正时逢新具象·油画沙龙十周年,我们在此推出了沙龙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分享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些作品安静内敛、稳固充实而又充满生命力和希望,这很应景,也是一种期望:纵然现实世界多风霜雨雪,只要守住内心世界的完整,无论个体生命还是大时代,终究会冬去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