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栖鸾——任红霞书画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4/01/18 — 2024/01/27335
  • 展览空间:邯郸韩玉臣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霅溪藤庐/文


红霞女士,印象中总是那么温雅沉静,从不多语。婉丽颇似江南女子。知她长期以来,一直供职于韩玉臣美术馆,从事艺术工作。韩玉臣美术馆是闻名燕赵大地的一块艺术沃土,滋养艺术人才。馆长韩玉臣和执行馆长何家骢更是驰骋于当今书画界的大家。这些对红霞的影响自不待言。


人到中年,生活事业都到了收获季节。但红霞不满足,近年来更加不“安分”,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边求学一边写生创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功力。中国最高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课堂都留下她学习的身影。其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令须眉汗颜。常言道,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她在美术学院得到了当代书画名家霍春阳、喻建十、陈福春、刘洪洋、路洪明、张捷、张谷旻等耳提面命的指点,这使她在书画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于是有了这个展。


在流派纷呈、审美意趣和表现技法日趋多元化的当代中国画坛,红霞带着一种 “回归”性的冷静思考,重新审视传统、观照自然,以其 “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成为当今女子书画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以传统为依托, 以写意精神为指归,且能食古而化、自出机杼, 既传统又不失女性温婉的作品风貌令人耳目一新。追溯红霞的艺术历程,梳理其画风的因革流变, 探讨其山水创作中“古人、造化、心源”三者的相互维系, 不仅能更本质地认知、把握她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意趣, 对于阐释传统精神的现代意义和论证“以古维新”这一亘古弥新的课题,同样有着积极意义。


红霞的山水画植根于传统, 她对中国传统艺术本质有着清醒的认知领悟。在对古人绘画的学习继承上,她深知中国画有其造型艺术之独特语境, 此自然中所无,不事临摹则不入门径。她远效宋元,近取明清,兼容近现代大家。在其画中可以依稀感受到对宋画线质的追求,对自由挥洒的线条的热爱,可以看到王原祁对干笔直擦、 石溪皴染相间一气呵成的笔法, 石涛点线繁密的抽象构成,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笔墨境象,可谓“兼善众美, 融会古今”,是对前辈传统绘画精髓的总结,其真率质朴之气象、清秀婉约之笔法耐人回味。看她的画有如读王维的那句“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也能体味“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境,反复吟咏慢慢咀嚼, 方能领略其中难以言传的美妙。


她对前人的学习, 重内在精神的领会及表现方式的借鉴, 不求外在形貌的相似,并且根据自身特点优势有意与前人拉开距离, 凸显其个性特点。例如, 她对传统文人画的追求。文人画,是灵魂的功课,带有鲜明的智慧性的特点。中国道禅哲学有不立文字之思想, 人的智性在语言 (知识理性)中容易陷入困境。而视觉艺术在宋元以来的发展中, 在某些方面却解脱了语言的困境。文人画既可表达人们所“思”, 又可以克服知识理性的障碍,成为士人喜爱的表达方式。她的画不仅仅追求形似。程式化只是她的文法。她追求更高的是表达生命智慧的绘画,文人画的思想追求是重在交流,笔墨物象只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的桥梁。当龚贤画一套山水册页,这册页表达的是他的感觉和思想,而不是创造一个表面美的世界。这种传达性的要求,必然使得文人画家之间有可以“交谈”的“语言”。红霞的文人画,物象与笔墨表达,就是她要说的话,细细揣摩,可以感受她内心流淌的丰富情感。


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她的山水画重墨色的层层积染,其山体呈静态庄重之势。且笔法持重、顿挫,构图惨淡经营,契合唐宋人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绘画观念。她善于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和造化中吸取营养, 为我所用。这种师承方法如笪重光所云:“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拘法者守家数,不拘法者变门庭。”


“用古人之规矩,抒写自己之性灵” 是她山水画的重要标志。不断挑战自我、 变换手法、探索新意,则是她新的艺术追求。她的作品形态各异,风格多变,各具风貌:有重岩叠嶂、 山重水复的全景构图,亦有逸笔草草充满情趣的边角之境;有纯点线重笔勾勒, 亦有笔墨干湿皴染相结合。丰富多样的形式显示出作者对多种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功力。


在当今书画界,兼工书画印的并不多见,而女子画家中更是凤毛麟角。红霞却是在这几方面都有所建树。她的书印同样植根传统,追求性灵。楚简浪漫唯美,汉简古朴灵动,篆刻朴拙浑穆,天趣盎然。


这个展是红霞一个阶段艺术追求的总结。在当今物化浮躁的社会,她能沉下心来,潜心追求传统艺术,不为尘世所动,实属难能可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艺术探索之路上,这个展将成为她新的起点。期待她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给艺术界奉献出新的大餐,让我们这些依然坚守传统艺术的同仁们,能够再次大快朵颐。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