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与甘肃,魏晋与此刻,交织重叠。“西北风来 塞柳长青——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于7月26日开幕,长沙博物馆“砖”场,将画像砖上凝固的时光展开,带我们一起感受生活里的鲜活瞬间。
牛车是魏晋时期热门的出行工具。《晋书·舆服志》里提到,古时贵族不乘牛车,唯庶民乘之;直到汉武帝执政后期,贵族才逐渐开始使用牛车出行。魏晋时期,由于马是重要战略资源,所以牛车的使用超过马车——牛车不仅为普通百姓所用,贵族士大夫阶层也经常乘坐牛车出行。于是,牛车从寻常巷陌步入高门深院,载着市井百姓,载着达官贵族,踏着稳重的步伐向前驶去。
除了乘车之外,人们也会选择骑马出行。他们跨坐河西骏马,策马扬鞭,疾速踏过旷野与官道,可不快哉!马的特性快而敏捷,因此驿站使者通常使用马作为交通工具,冲破朔风与尘沙,掠过戈壁,电光火石间送达文书与军情。此外,百姓还会选择驴和骡作为马的“平替”——价格低且更能承重,是性价比之选。民以食为天,河西地区种植业、畜牧业在魏晋时期持续发展,牛羊等肉食广受欢迎,饮食和烹饪方式丰富多彩。耕作、畜牧、切菜、宰羊、进食、宴饮……画像砖中出现了一系列与百姓赖以生存的“食”息息相关的画面。
宴饮中常伴有乐舞,以彰显主人的品味。魏晋南北朝时期,宴乐活动在河西走廊地区盛行,受文化交流频繁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乐舞风格,同时体现了当地居民生活的安逸与丰富。根据丧葬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墓葬中出现的宴饮画像砖是主人生前生活的复现,也是其对于死后世界的祈愿。魏晋南北朝的服饰种类多变,襦、长裙、裤褶、两裆衫、袍等都十分流行,整体呈现出“褒衣博带”的潇洒风貌。河西地区人们的衣着搭配也很丰富,上衣下裤、上襦下裙、上褶下裤等,与我们今天的短上衣搭长裤或半身裙相似,甚至还会外穿马甲或风衣。于是,在河西的风沙与绿洲间,大袖宽衫的飘逸与修身衣裤的实用,交织成街巷与田间生动的日常。
在当时河西的广袤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居民点,既有集政治性、军事性、经济性于一体的坞堡,也有游牧者驻牧的穹庐和毡帐。坞堡,也称坞壁,是一种集生产生活和军事防御为一体的建筑。多样化的居住方式,是河西地区的时代和地域特色——这是战火下的智慧,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印记。魏晋时期的匠人于砖块上落笔,用色彩和线条记录生活的苦与甜。一块块精美的画像砖不再只是冰冷的文物,而是真实的历史碎片,是魏晋先民生活的速写,承载着欢笑、劳作、宴饮和日常的点点滴滴。这些朴实平凡的瞬间,传递出踏实、坚韧、知足的情感,纵使西北风吹越千载,依然是人生中最温暖动人的光芒,也映照出此刻我们的生活与祈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