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绘本——刘双喜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成果汇报展

  • 展览时间:2023/12/19 — 2024/01/02414
  • 展览空间:江西省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部伟大著作,作者为明末江西奉新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是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文献,有“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之称。宋应星在著作中,特别强调了人类活动与自然万物的平衡关系,体现了其“开物成务”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宋应星的这部著作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它在文字之余,还以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及工艺程序,这种图文并重的写作方式在古代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宋代郑樵在其《通志》中创立“图谱”一略,将图像纳入历史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末,而非为实学也。以图谱之学不传,则实学尽化为虚文矣。


不过很遗憾,郑樵虽然强调了图像的重要性,并批评前人“尽采语言,不存图谱”的作法,但他的著作也未能真正收录图像。然而到了明代,图文互注的写作方式便十分发达,举凡佛经、戏曲及各类文学出版物,都离不开插图的广泛介入。伴随着版刻技术的长足发展,明末文人士大夫的刻书趣味对书籍插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版画进入了黄金时期。《天工开物》所绘制的插图,也与这种风尚有一定关联,该著作中的不少作品,不仅具有科技文献的史料价值,也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平。例如,该书卷四的《牛拉谷物磨》,视角独特,牛与磨的关系生动有趣,造型也颇为生动。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便引用了这幅插图,并以此说明中国农村的畜力使用情况。不过,李约瑟主要是以“图像证史”的方式来讨论插图中所包含的科技史概念。例如,李约瑟注意到《天工开物》中多处出现了双动活塞风箱,他指出:“至少有12幅插图表示金属工匠在使用它.....普通的日本风箱虽然是类似的,但没有这样巧妙,它的活塞上装一个阀,只在推进时鼓风,拉回时不鼓风。”他进而引用另一位科学史学者尤班克的话进行赞美:“最完善的鼓风机和水泵的各种现代改进的杰作都是中世纪中国活塞风箱的摹真品。”在李约瑟的著作中,他多次引用并讨论了《天工开物》的插图,足可见它们的重要意义。


然而,就总体而言,《天工开物》的插图并不具备独立的绘画意义,它们大都是用以辅助的配图。倘若就艺术史与科技史的结合而论,宋代《闸口盘车图》《纺车图》《清明上河图》显然是二者得兼的不可多得的典范。在李约瑟的皇皇巨著中,他曾特别提及宋代楼踌的《耕织图》及元代程棨及清代焦秉贞的摹本,并以它们为线索讨论徐光启《农政全书》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绘画,可谓十分精彩。显然,李约瑟以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中国古代书籍的插图传统,对美术史而言,它们同样具备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的陈海燕等艺术家,以水印版画的方式,再现了《天工开物》这一伟大著作的核心思想,以长卷的方式建构了一幅明代百工造物的生活生产画卷。他们认为,《天工开物》是雕版印刷,以中国传统木版水印这样一种独特的版画语言来与之呼应,无疑是原汁原味的最佳阐述方式。事实上,在整个“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这件作品也别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数年前,刘双喜以一种江西艺术家特有的执着,再次将《天工开物》作为自己的科研选题并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双喜是国画家,他不仅擅长工笔人物创作,在国内频频入选各项大型专业展事并屡获奖项。在写意水墨领域,双喜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艺术家,双喜对赣垣历史人物情有独钟,《天工开物》正是他构思多年的重大题材。


双喜试图以水墨语言,让《天工开物》的插图走出附庸的从属地位,从而实现传统图像的活化。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双喜为之付出了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一方面持续地对著作本身进行精读,另一方面,他在充分尊重原著插图的基础上,努力将农作物和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的流程转换为更具艺术性的纯粹画面。双喜出身农家,对农业生产与劳作有着切身的体验,在开篇中,双喜强调了这种渊源,他说:“余幼即命放牛,入学堂后,此等农事便伴随我直至而立。数年前,因读《天工开物》,儿时所历所见,历历在前”。因此,双喜是怀揣着一种朴素的农村情感而走进了宋应星的世界。《天工开物》的创作历程,也是双喜重拾少年记忆,以充满温情的笔调体现中国农村劳作精神的一次艺术巡礼。他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对农耕文明的追怀与敬意,表达他对理想田园山水的无限遐思。


当一幅幅册页展开连缀起来,便是一幅充满古意的耕织长卷。无疑,双喜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农村题材倾注了长时间的关注。在他的笔下,《天工开物》中的人物鲜活了起来,他们不再以点景人物的方式出现,他们是劳作的主体和造物的主体。同样,双喜笔下的农具,充分吸收了两宋绘画格物穷理的理性精神,无论是舂、磨、碾、筒车、水车、织机,还是各种农作物及牲畜,双喜都表现得纤毫备具,不仅充满生活气息,也饱含人文关怀。这些作品既与原始插图保持了某种内在关联,又将它们提升至具有生动绘画意味的艺术高度,这是双喜这套作品最为关键的成功之处。


1849年,完颜麟庆完成了他著名的奇书《鸿雪因缘图记》,书后王国佐跋曰:“诗酒有宿因,丘壑有前缘,诚非可强而致耳。” 双喜兄数载勤学,今成此《天工》长卷,以中国传统水墨语言,将古代科技经典中的图像转换为艺术的图像,实可称宿因前缘,而一切发于本心。至于画面之荦荦大观,气象恢弘,风雅之所在,则正如宋应星所云:“天地之道指诸掌矣。”


祝贺双喜长卷的问世。如此巨构,非殚精竭虑者不能为也。作为同道中人,我深深理解他的抱负,也深深对他的执着与努力表示钦佩。

 

——封治国

2019年11月19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