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吕继龙
贵州是一个具有众多少数民族和丰富地域文化的区域,其人文资源、自然生态的特质与风貌,为本土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作为西南艺术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艺术家长期以来与成都及其他西南艺术群体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和交流。众所周知,中国当代艺术的众多代表人物都是从西南走向全国和世界,西南艺术群体占据中国当代艺术的半壁江山,西南也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摇篮。成都作为西南文化中心,文化多元而包容,艺术生态相对活跃,艺术活动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像。
盛夏7月,由文轩美术馆发起主办的《对话·瑶山》在地艺术创作项目不久在贵州瑶山举行,我有幸代表美术馆出行贵州这片神秘的土地,与当地艺术家互动交流。情怀所致、思路顿开,这次交流活动中我第一次认识温和而热情的大羽兄,在他的引荐下认识了众多贵州的艺术家们。交流中,大羽表示想出来走走,组织一场贵州艺术家在成都的展览活动,加强两地艺术创作的互动交流。一来二往,随即就有了我们这次贵州四位艺术家的相约集体“出行”成都。
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的人们具有乐观坚韧的气质,大山基因中的倔强注定了这里的艺术家们趋避循规蹈矩,他们的创作凸显标新立异,给人以颠覆常态的认知。李剑锋的作品以稚拙的笔法呈现出非常态逻辑和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画面,这些人物和场景看似荒诞不羁,实则是以戏虐的方式与现实对抗,以此完成与自我的和解。石羆的作品用生猛的色彩描绘着城市中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那些成堆的工业废墟,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表现出生机的另一种存在,从这些画面里能看出他对城市急速发展的忧虑和内心的孤独无助,那个旧楼道米字窗户透过的光些许能给他片刻的慰藉。熊康华的作品以抽象化的画面语言诉说着这个世界的虚浮和无常,即便他用画笔把颜料使尽全力涂于画布之上,也无法与之对抗,索性就陶醉在艺术世界里彼此相安无事。张大羽近期作品的随性挥洒与前些年作品的温润细腻形成极大反差,早期作品更多是在刻意控制下以灰色调营造忧郁的感伤和温情,近期作品舍弃了那些刻意控制,似乎压抑已久的情绪在随心及手的挥洒下逐渐释然。四位艺术家都生活在贵州,但他们作品的表现并没有贵州地域的特质,而是以放眼世界的视野探讨个体命运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在精神领域和艺术创作上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出行”。
本次四位参展艺术家均为贵州中青年艺术的中坚力量,他们先后在全国各地参加过众多的当代艺术展览活动,其中李剑锋与石羆两位老师多年前也曾参加过文轩美术馆主办的艺术展览,这次成都交流展也算是跟老朋友重聚。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的成都,随着时代的剧变、市场机制缺失当下,成都固有的文化艺术身份也在被逐渐重新解构、重组、再定义。
在东方与西方的经验交叠、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战、人类与AI的智慧对抗等新一轮的价值体系中,艺术遇到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当下仅凭画笔对现实的再现、绘画的本体语言与技巧、玄幻虚拟的形式与内容显然是不足的。历史不可能停滞不前,艺术也是一样。无论怎样艺术家最终还是靠不断的创造变革来延续自我的艺术生命。在当下,艺术家急迫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从自我原有的艺术范式中超脱和转化出新的艺术思考和价值观念。艺术家需要在自我与外在世界的不断流变中保持对艺术形式语言敏感,同时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中确定自己的方向,在固有经验与新型体验中不断的自省与思考,使艺术创作更有效的向前推进,这也许是一种有效路径。
借“出行”之名、实展情之意,呈现贵州四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造,此次交流展是链接贵州和四川两地艺术的一个精神空间,在这里一切都是鲜活而真切的,期许艺术的新芽在此中生发无限。
2023.11.10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