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向山呼喊,可以听见山的应答,其实那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回声。但如果没有这座山,所有的声音都将归于空洞,因自由而飘散。
回声,是借山而听见的自我。
我们在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既是追寻古法,也是发现自己。对历代经典锱铢必较,亦步亦趋,这看似向外的搜讨求索,又何尝不是在寻找自我存在的证据。
取法今古,上下千年,检点旧作,如见旧我。那是过往岁月里,我向书山的一次次呼喊,如今于案头箱箧间,撞见回声。
我近年越来越觉得,入古、出新,原非两端,造化、心源,也是一体。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所谓“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艺术的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前贤,其生命也和我们一样纤如弱草,却借着与古人、与造化的相遇,放出光彩。2003年我来到四川,至今暂别,整整二十春秋。此生若有微光,其中必有蜀中山水、师友惠我者。
东湖西湖[1] ,千里烟波,何必琐琐碎碎但言不舍。我当年只身入川,牵挂不多,却饱尝孤独,如今出川,亦不免踟蹰。回视一场相遇,恰是人生最好的华年,二十年往还,注定此生割舍不断。入川出川,蜀中师友定不弃我。
临别之际,无以为报,这些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书写,便当是我对蜀地发出的呼喊。蜀山崔嵬,必有回声。
王义军 2023年11月
上一篇: 世界时钟——贝蒂娜•普斯茨基
下一篇: 出行——李剑锋、石羆、熊康华、张大羽作品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