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残雪
策展人:江铭
李路明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参加过’85新潮运动的资深艺术家,他早年的活动主要是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出版家的身份。在这个方面,李路明为当代艺术做出了很独特的贡献。自89之后,他开始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当代艺术的创作。
李路明的作品对于中国消费现实的关注主要是从个人经验层面展开的。
到目前为止,李路明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8、1989年开始是尝试性阶段,从创作的初期,李路明就提出了一个“新形象”的概念。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红树家族》系列、《昨日种植计划》系列、《今日种植计划》系列、《96、97种植计划》系列、《种植躯体》系列,《红色日记》系列。“新形象”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受到那个时期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他想要创造新的艺术样式。
李路明第二个阶段的创作从1995年开始,即《中国手姿》系列,是对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关注。在文化指向上,他的作品意图明确地指向消费现实问题的。那些女性的高跟鞋、手机等都是消费主义兴起被人们消费的对象,它们都是消费时代最日常化的物品。在消费主义时代,物质化图景社会的出现,首先是从女性的消费心理出发的。女性是消费主义社会的主宰,女性从本体上是享乐主义的,而享乐主义正是消费主义时代的特征。
李路明的第三个阶段的创作始自2003年之后。他不再关注新形象的问题。通过思考,一个曾经困扰着他的问题得到了回答:别人的枪是可以用来打自己的仗的。他发现了里希特的某种语言是适合他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与情感的。在那种被处理过的照片的背后,他感受到一种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东西,那种东西就是他曾经的青春与记忆。里希特让历史得到了拷贝式复活,而李路明则是重新借历史图像书写自我的青春幻觉。里希特的经验是一个时代的群体公共性的理性经验,李路明的叙述则是侧重于个体性的诗意体验。这就出现了他的《1970年代肖像》系列、《云上的日子》系列以及《少年时代》系列。对于李路明来说,他不是在表达历史,而是试图通过自我的故事叙述来重新体验青春期被神圣化的“亚宗教”情结。这种“亚宗教”的情结能够使他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没有人能够再感到安全的社会中获得短暂的安全。
但是,这种安全感注定是暂时的、虚无的、幻觉的,也就是如同云上的日子。
李路明的第四个阶段的创作,也就是我们这次展览上所看到的最新的《残雪》等系列,这些作品首先是通过数码特效来完成的,似乎衔接了他早期数码作品的脉络。是“新形象”的另一个样式。但是这些作品与早期的那些品牌化的消费形象的作品有很大区别,这些新的作品似乎具有了一种后消费主义时期的哀愁和诗意。在我们这个时代,互联网的大潮退去,消费主义的荣光已经泛黄,失去了往昔的活力,衰落和破碎成为新的趋势,然而机器人与chatgpt的出现又仿佛让人们望见了新时代的脚步,恐惧与期冀同现,人们在慌张与希望中四处张望。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气息中,李路明也感受到一种新的东西,于是我们看到这些新的作品产生了,在柠檬与蓝色的交织图像中,有一种深渊,有一种酸涩,有一种迷幻,有一种不安,有一种死亡与新生混合的气息,这是不是新时代来临、旧时代沦陷共有的特征呢?我们需要在李路明的作品中慢慢体验。
上一篇: 耳目一新——視覺與音樂跨領域藝術專題展
下一篇: 儿童读物插画人才培养结项作品展
最新展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