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皮肤之下,机器之间”
展览“皮肤之下,机器之间”由题目开始即通过方位提示了展览本身是基于一系列关系的动态变化而构思的。
展览首先要讨论的是人机关系这一已经被反复讨论的议题。人机关系自关于机器人的构想诞生至今便一直与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憧憬与恐惧纠缠不清,人们亦将关于奴役与自由的观念应用于代替人类作为技术个体或工具载体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上。从这个角度上说,即便我们已经进入了“技术社会(tech-social)”,却从未超越机器诞生前既有的社会关系想象。另一方面,机器在今天已不被物质形式所局限,更化身为数据、编码、算法等一切“可操作”、“可计算”、“可思考”的无形之物,深入地进入了每个人的皮肤之下,但其本身却因专业科技本身的复杂性、中心化而并不真正的可知、可感、可思。展览一方面借由“皮肤之下”指向人对机器的塑造-机器对人的重构这条相互作用的线索,另一方面则借由“机器之间”提出在此语境下我们应当如何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与工作——尤其是复杂的技术现实面前,艺术的位置和艺术家的工作,这是展览寄望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展览入口处的两件作品提供了对皮肤之下与机器之间的两种不同进入角度。帕奎硬件(Pakui Hardware)的作品《育》(2021)将场地转化为孕育新生命形态的温床。幕布包覆的环状支架将作品分为3组雕塑,织物的颜色和触感让人想到肌肤,玻璃器皿象征着实验室试管连接的某种生命体。《育》邀请观众一同想象,在这些仿若人类四肢又无定形的巨大玻璃器皿中,可能会孕育怎样的新生命形态。
上一篇: 青石物语——刘永涛绘画作品展
下一篇: 刘成瑞个人项目:春天进行曲~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