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璘宝轩呈献当代青年艺术家任瀚、黄静远和田禾三人联展《造物场》。此次展出作品来自三位艺术家近年来新的系列作品。任瀚、黄静远和田禾分别以各自不同的媒材和创作语言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现实敏感的体验。
“艺术要么是抄袭,要么是革命”,这是艺术先锋马塞尔·杜尚的名言,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发现创造一个全新的机制或者视觉体系,是艺术重大价值的体现,尤其是现代主义以来,是否能够为观者提供一个可以观看世界的新角度成为衡量艺术作品是否符合艺术史发展规律的最重要标准。这条定律同样适合中国的当代艺术。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变,特殊的政治与历史元素不再是中国当代艺术取得突破的唯一路径,或者说是最主要路径。个人生活与日常景象,也成为艺术家们,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们施展自身艺术想象的场所。这些出生于70、80 后的艺术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个体变得越来越为重要,碎片化的信息伴随着通信科技扑面而来,社会也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切成为了环绕青年艺术家们生活的场域,也成为了青年创作最主要的素材来源。但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从这些日常生活和个人冥想中提炼出具有价值之物却并非易事。因为只是还原现实或者表现美的手法,已经成为过去。艺术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介入现实。相比较还原,如何提供一种更新的视角去观看日常成为青年艺术家们面对的更为重要的问题。
艺术家任瀚的创作对象,往往是对日常现成品的再塑造。无论是镜子、山、建筑还是人,在他的画面中都被还原成了“物”,他并不在作品中掺杂任何自身的想法,而是想让观者在这些“物”的形成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可以说他的作品并非一个实质的物或画面,而是一个思考过程,引发人们对于“物”本源的探究;黄静远则使用黑白写实绘画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创作,不过她并非着迷于用此法完成一个对象的描绘,她更在意自己画面的概念性:对人和物存在本身的关怀。由此她创造了一个个形象逼真,但又不符合现实逻辑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我们对日常行为产生了反思;田禾的雕塑《泡泡》系列则是希望表达人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艺术家以自己的角度描绘了人的生存状态,那些以玻璃制作的泡泡代表了生命中的憧憬、对自身的期许、一切美丽而易破灭的事物。
而通过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发现不管是重组、拼贴还是伪造,青年艺术家们最终的目的并非完全在于形成一个图像或者雕塑,他们创造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物”,而是一种思想,一种体系:它可以让我们重新观看世界,重新发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