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世界”彭佳艺术展

  • 展览时间:2019/05/18 — 2019/06/09678
  • 展览空间:C艺术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前言

三重世界:寓言图式的个体表达

彭佳 / 文


2003年至今,无论是以狗为艺术形象的“面相”、“神话”、“异形”系列,还是以女性为题材的“女神”系列,我始终坚持以寓言图式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


寓言(Allegory),寓理于言,言此意彼。它被后现代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重新阐释后,逐渐发展为一种叙事形式、一种思维或批判方式,并已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创作方法论之一。


我的艺术实践,从最初无意识地将狗作为自我认同的符号来表达个体生存状态,到逐渐受冥想影响转入更为内省的非二元心灵体验,再到运用隐喻和寓言的手法对西方经典神话进行观念重构。


具体而言,早期“面相”系列相对写实,意在表现后现代社会下的个体孤寂和精神迷茫,即通过描绘“狗”的大千世界,反映人间芸芸众生的生存百态:人性的疏离和疏离后的冷漠借由另一组群得以呈现。


2005年起,受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生成”(Becoming)理论的影响,我放弃将人格化的品质投射到狗的艺术形象中,而试图挑战西方传统思维中人类(自我)和动物(他者)之间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此时,冥想提供给我一种非二元的视角和方法——借用想象的力量,试图体验成为他者的感觉,并通过艺术创作(如《未知面相》)来呈现我内心某种真实、某种生命体验的转变。


这促使我有意识地从传统、象征状态向不确定性、寓言叙事转变,于是我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个创作阶段:以非二元的思维在当代语境中重构神话。作为最古老叙事方式的神话和寓言,它们都包含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表达了对其生存意义的某种特定理解。然而,随着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现代人企图借靠高度发达的科技来抵御内心的虚无和焦躁,却在异化、物化的世界中自我膨胀、迷失和分裂。由于科学理性思维与神话式世界观在知识类型上根本不同,现代人已很难理解神话语言,也难以接受其中暗含的寓言启示。面对现实的窘迫困境,现代人又开始出现对充满幻想的神话叙事和寓言文本的怀念,在碎片般的现实中试图寻找精神性的救赎和对未来期待性的虚构表达。在这样的后现代语境中,我近年来的艺术创作就致力于以图式来探索现代神话和现代寓言的双重叙事。如“神话”系列之一的《维纳斯的诞生》中,我有意汲取西方美术史既存的经典图像结合东方文化审美特征和自我个体符号,以隐喻和寓言的手法进行重新解读。波特切利笔端婀娜多姿的维纳斯和西方诸神,都被我一一用狗和东方符号置换:画面右边是一只美丽的中国雌性巴哥狗,有着金色的毛发和三对亮红色乳房,两条后腿站立于莲花宝座之上;画的左侧有四只较小的巴哥狗,它们长有翅膀,最前面的那只在向“维纳斯”致敬,紧挨的两只恭敬地拿着红花和王冠;最上面那只回头看着她。这些艺术形象、符号和视觉语言都具有了诙谐的隐喻和暗示,使其既有西方古典神话的思维特性,又具有东方文化的审美特点,还与当代人的自我个体表达相关,构成了丰富的象征符号及其多层意义表达。


这三个发展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在“现实—艺术—想象”三重世界之间关系的个人探索。对我而言,视觉语言是一种隐喻形态,一种艺术化的图像叙事,一种多元化个体观照现实的意义表达——我将复杂的后现代生活现实转化为寓言编码,而抽象的寓言编码通过图像来具象呈现,同时图像既蕴含了寓言的叙事方式又整合了社会现实的各种断裂意象和碎片记忆。


我这十六年的艺术创作,是从现实体验到审美图像再到神话文本的三层进阶——不流于在消费时代对图像视觉效果的愉悦满足,而重视第二、第三层面的意义追问,即在荒谬、戏谑和幻想的图式表象下,探寻其蕴含的寓言性个体精神内涵。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