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追风·首届当代雕塑展

  • 展览时间:2019/03/16 — 2019/03/31802
  • 展览空间:行知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戊戍冬日,在杨泽银君的努力下,得到合肥师范学院各级人士的支持,在安徽底蕴深厚的花甲学府成立了“中式物语·徽系雕塑文化高等研究院”,既是专业机构,就须有专攻课题,实物展示是其中大项。泽银和清华大学美术学在读博士孟祥轲南北呼应,进而精心策划,与胡亮、柴鑫萌、刘烽等青年才俊密切配合,也就有了此次“中式物语——故土追风·首届当代雕塑展”。己亥开春之际,展览在“合师”行知美术馆举行,时空机缘恰适。


泽银与祥轲的家乡在黄淮之间,毫无疑问,此乃中华哲学思想的摇篮,老子、孔子、庄子等等云游该处,诸子百家争鸣,原乡萌发了璀璨文化。无奈历经兵荒马乱,地形一马平川,加之河川泛滥,长年来,学识生态不济,世代传承的经典文化有所消歇,无数次避乱南迁是其中之因!去哪了?原本中土汉人,客家人是分支之一举家逃难至赣南、闽西、粤北,间或偏居西南,甚或漂流海外……当然区位地理之由,皖南山区截留了先祖艺文的相当部分,也正如此,徽皖之乡,地灵人杰,仅以近现代学者来说,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新文化旗手胡适、书画大家黄宾虹,还有雕塑学科宗师刘开渠、王子云……,他们皆属当代国人敬仰之文化先驱,说徽皖人杰影响国运及民族未来显然不为过。


故乡上饶接壤徽州,梦里老家的三清山便是黄山余脉。四年前,在蚌埠主持博士生钱亮的三人艺术展,宝安老友随后接至合肥,访问学者杨泽银、李平再陪同游览皖南,乡情文脉悠悠,感触颇深,回京即兴写下《皖南呓语》一文。多年来,作为专家先后评审过淮南、淮北、安庆、宿州、亳州等地的雕塑奖项,作品《飞石》永久收藏于芜湖国际雕塑公园,故此,因艺结缘于安徽人情风土。


现处平和复兴时代,时值新文化运动百余年,面对文化的“故土原乡”,何为精萃与糟粕,尚未理清;如何彰显与扬弃,也无共识,有待学人深度探讨。故土,今人还回去吗?近180年来,受西方强势影响,无奈而被迫离家出走。原乡,回的去吗?时间难倒回,现今不可能回至古代,也没必要,电灯时代难道要回油灯时代吗?!当今理应重拾诗性艺文精神,众所周知,中式诗词忌讳语意直白,冯友兰先生曾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的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不过,此种“雅文化”所构筑的方面已显出碎片化,因之封建体制落败,以建筑、雕塑为代表的传统造物艺术家园随着也被砸碎。事实上,数千年诗性母体孕育的中国意象造物艺术毫不落后,内容题材陈旧了,造型形态尚值得深究。此反映在建筑、家具和器具等日常物品之上,以雕塑为例,安徽有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加之还有铁画等,古代能工巧匠成就了奇幻的构想艺界。在此人文积淀上,就本次展览之名来说,在故土追啥风?怎么体现中式而又紧随当代?此为策展团队成员及全体参展者思考的命题。


追溯原乡文化,并不拒绝当代艺术,两者不对立,西学亦可中用,继往是为了开来。正如百岁老人周有光所述:“要注意的一点是,复兴华夏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辅助现代文化”。在此方面,同具悠久文明的欧洲诸国有经验和教训可寻,周边韩国、日本也有佳例。


本次出场的艺术家来自全国,多为各地高校专业教师或是莘莘学子,其中一大半博士、硕士的家乡还是在徐州方圆三百公里的范围之内。大家有着类同的学术诉求,那就是珍爱故土,渴望先贤良知与睿智在当下得已活化,流淌于雕塑艺术营造的意境之中。大家陆续从事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应用与发展研究,此展亮相作品便是探索成果结集,在内容与形式上,作品有本土文化渊源,注重诗性表达,“赋、比、兴”之法皆有运用,顺应国际艺术潮流,视觉传达与文化呈现兼具当代性,品之让人眼前一亮,余味十足而反思良多……


展览既是首届,之后定有联展,冀望艺者学人持续追梦,寻获故土真知。


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许正龙


己亥春节期间,写于清华园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