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变”李华相 李南双个展

  • 展览时间:2019/03/16 — 2019/03/29713
  • 展览空间:先声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何以洞变?致敬光明


郝青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到一则“洞穴神话”,其中的穴居人自出生以来就只能看到洞穴后壁上的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便只有这些影子了。如果一个人有幸挣脱锁链,跃出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天空中的太阳,那么他应该成为穴居人的希望。然而当他返回洞中试图说服其他人时,却被那些只相信影子的穴居人杀害了。“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认识光”。大约这就是世界的本质,穴居人的夜郎自大和自得其乐。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却很天人合一。保罗说:“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被影子的神话所辖制的世界,至多成为哲学式的镜像,但无论它怎样在逻辑中推演,也无法摆脱相对主义的判断。穴居的世界,需要一场剧变。正如百年前遽然加速的古今之变,今日的艺术也应该在洞变中回应这一场变革。


李华相的“穴居”系列,本意或出于对喧嚣世界的逃避。但他的绘画竟然未甘于岁月静好和桃花源记,反而呈现出洞穴中无法自持的悖论和注定将要碎裂坍塌的预象。这源于他的终极追问:我们从哪里来?美丽新世界?展翅高飞?生死之间无可逃避。由此,李华相在新的建构中开始了“致敬”系列,致敬塞尚、海德格尔和培根,致敬秩序、理想和命运。


李南描述了走出洞穴的剧烈争战,他称之为释放。可是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释放和转型,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特别文化自信的历史背景中。若没有风来,山水不会自动成为风景,无题也不会主动生产意义。重要的不是看什么,而是怎么看和谁在看。阐释学的时代给予艺术一个启发,去重新确立观看主体,同时也改变了洞穴的结构。根本上改变的并不是无可逃避的穴居真实,而是改变自己面对穴居的态度,去争战,去释放。艺术的自由并不在释放之后,而在释放之中、争战之时,如李南画面所呈现的。


生命与秩序需要保守,穴居和黑暗中的保守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古今之变。最保守却最前卫,最耀眼的也必最刺眼。“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