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考古·明清非遗文物展

  • 展览时间:2018/02/03 — 2018/03/04930
  • 展览空间: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一个刻凿在石块上的图腾、一个木雕面具、一张墙面上用岩彩构成的绘画、一堆泥土塑成的佛像、一块木头雕琢的造像、一张黄表纸记载着鬼神的祭祀绘画等等,这些物质与普通物质的区别在于其承载并携带着人类集体(这种集体或许以民族划分,或许以地域划分也或许以家族划分)的信仰与精神的内容。


面对传承了上千年却已迅速消逝的信仰内容,是集体意识的群体失忆,还是精神内容必然的物化宿命。通过此展览,将这类型的物质实体置于我们所设定的审视和观看的视野中,用另外一种人为的,或者称其为营造出来的方式产生观看的异化,通过聚集、撑大原本传承物背后应有的精神张力,以此唤起集体意识中可能的,潜在的传承和共通。


梅山文化,是在中国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进程中,相对最具文化“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典型之一。其地理位置在中国地理版图相对居中的地方,其文化源发核心地域即益阳、桃江、宁乡、安化、新化、娄底等地,当地人把资水水系从洞庭湖沿流而上的两岸“湘中”原住民奠定的富有特别人文意味的文化称为梅山文化。梅山文化的命名可能源自于这条文化脉系的中部地区——益阳安化古山城“梅城”所在的“梅山”。


由于梅山文化分布在丘陵地貌的自然环境中,受丛山峻岭与旧时交通阻隔除了导致“十里不同音”,也导致“十里不同俗”,故而由下往上,梅山文化分区有“下梅山”、“中梅山”、“上梅山”之分。梅山文化的原型实则是依附青山绿水而生的渔猎文化主体。


像中国沿海居民信奉妈祖一样,这里的人们信奉渔猎保护神“梅山王”和倒立行走、法力无边的“翻坛倒庙”神君张五郎。人们制定出特殊的崇拜对象、尊卑秩序以及画画、雕刻、载歌载舞等艺术表现方式,以便最大限度地守护山林与鸟兽、河流与鱼虾、天地万物与人畜的和谐与共。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