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亚明的山水
曹亚明的山水总给人一种“疏离”感。这既来自于他所画山水的尺度感,也来自于他怎么看山水。约翰·伯格说好的画一定要解决画什么。在画什么这个问题上,曹亚明却表现出某种确凿的“犹豫”。
这从他对自己的山水画作的命名即可以看出,“苍茫”、“出游”、“暗流”……这肯定是一位现代画家的命名方式,更是一个现代画家的“问题意识”。古代山水的观念是恒定的,是被“儒释道”给定的。曹亚明的乡党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近处几颗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什么重量,顶为茅草。无论是房子和是人在这幅山水中所占都极小。画家观看山水角度和距离也是确切的。这样的山水不存在画什么的问题,它的观念也是确定的,这在这幅画作发生之前既已发生。
所以,当曹亚明试图用油画、丙烯和一些综合材料媒介来表现山水主题的时候,说明他并不确切的知道自己所画的正是“山水”,或者说他不确切的知道为什么选择“山水”来画。而他通过综合材料所要创造性表达的与其说是“山水”,不如说是有关山水的观念。
这个观念是什么呢?或者说曹亚明试图赋予他所看到的山水的观念是什么呢?在他山水中的那种游移不定的观看视角,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什么,似乎又没有感受到什么;他反复的泼、洒、罩、染,尝试运用各种可用的材质肌理……这是试图在绘画语言里找境界吗?一种新的山水境界?
上一篇: “书学问道”全国重点艺术院校书法篆刻作品邀请展
下一篇: “万象出新”万里个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