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张锰个展

  • 展览时间:2017/10/28 — 2017/11/281043
  • 展览空间:99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文/Amber刘琥珀)


本次展览展出张锰大型多媒体装置《苔藓》以及油画、水墨作品多幅,均为首次在深圳展出,其中主题投影装置《苔藓》为张锰在大兴安岭阿尔山驻地项目作品。


张锰本人是这件单频Video作品中的主角,他隐身于树,仿如“行禅”般缓慢行走于一片布满苔藓的古老荒凉的火山岩上,像一位古时的游侠,最后隐身于另外一颗树,那两棵苍劲且静默的松树,因此也在进行某种颇具仪式感的神秘对话。他在崎岖不平湿滑之境行走,过程中充满诗意却又略带危险不安感。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有人看见一生,有人看见当下,有人看见艺术家的内心写照,有人看见世界,有人却看见了一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万物进化,恒古静默。


那片看似荒芜无边的火山石,却是生命力极度旺盛之地,在火山石上蔓延生长的古老苔藓,悄无声息蛮荒生长。它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也是植物界最重要的“隐士”。追溯万物起源,约在4.7亿年前,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来源,令智能生命得以蓬勃发展。


树,枝,石,自然,野性,隐者,孤独,生命,时间……是张锰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与线索,隐于树,隐于空气,隐于万物,隐于市,隐于无。艺术家本人如是说:“日常中最平凡的自然造物,成为个体自由精神的隐居之所。一切浮躁归于平静,如巨大的屏障守住心灵的安宁。”



艺术评论家张海涛曾对张锰的作品如此描述:“张锰的影像与水墨艺术语言单纯是他的特点,其影像作品构成与符号造型简洁、虚像与实境相间,色调以黑白灰为主,部分作品略带彩度,音效潜默,而镜头慢而稳,符号动态要么逐渐推远消逝,要么给我们以渐缓逼近的矛盾与紧张感,这样时间带来的过程视象隐藏着记忆的消逝感和危机感。这样的感受在张锰水墨作品中也能感觉到,猴子隐于枯树中,笔触虚实、造型长圆、墨色浓淡形成对比,让看似平静的胖猴隐藏着惊恐的不安。可以看出张锰的影像作品与水墨作品都在媒介语言上有很多自然融合的地方。“隐”是张锰应对这个世界不得已的策略和生存方式,也是他寻找自我心灵自由的途径。”




苔藓

--张锰


天空露蓝时

雾气散

多年火山岩

绿地衣

前身古木后

背悬崖

轻缓下河床

遍地牛

趟清冷河水

嚼百草

天晚欲眠时

小雨滴坠落



“不知这样的结论是否能成立:若把阿尔山视作被观察或被审美的对象,那么,置身其中的艺术家,透过这个“镜像”,首先看到的也许是自己惯用或习惯的那些符号、意象、色调、场景——乃至某种情绪或观念。——站在对境前,发现自己。”


-- 何贝莉(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



“张锰作品中传达的观念也具有很强的永恒性,如时间、生命力、记忆的寓言性,将东方传统经典思想作为转换的基础。如何将朴素的自然观转换为当下现实社会生存经验的认知?艺术家以“彼时说此时,借物喻人”的隐喻方式做到了这一点。张锰作品创作动机源于记忆与个体的生存境遇,他试图在表达个体焦虑与困惑时窥探和介入异化的社会,因此他的作品中没有当下时尚符号却隐藏着对当下的关注,这种“不修之修”的当代性也是东方思想中智慧的结晶。”


——张海涛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