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当代著名工笔画家高茜《花笺记》个展(将)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展览将展出艺术家高茜近10年创作的15组30余件作品。艺术通感是高茜在工笔绘画实验中努力研究的方向。作家卢梭和画家卢梭对于植物都有独到的理解。他们认为植物研究不应该是标本化的,而主要是观察方法。“以医学入植物学的研钵是对自然的偏见,是对美的无视。”所以从图像来传达气味应该成为绘画一种可能性的,如何运用图像产生味觉的感知和气味如何传达图像意味将是一种新的尝试。在面对图像的同时也能感知气味,这是一种感官的挪移。高茜正是希望观者通过“呼吸一件作品”来实现图像传达的多种可能性。
《花笺记》,原是明末清初流传在广东一带的木鱼歌唱本,曾经影响了歌德的诗歌创作。它以优美词句讲述了才子佳人悲欢离合故事。“眼前多少离人恨,对花長叹泪偷涟……花貌好,是木樨,广寒曾帶一枝归”《花笺记》中描绘的古時男女情愛,往往借花起意,聞香賦兴,凭依各种花姿芬芳,于窗前闺內倾诉相思,花之香气,与魂魄相連。而于高茜,则是沉湎于花香和情感的微妙緊密关联,她用笔尖的描绘,给花写了封美妙的信件。工筆的细膩轻柔,花与蝶,交尾昆虫的片断画面,宛若《花笺记》中少年男女反复相思、牵肠挂肚的恋爱曲折。在高茜给“花的信件”中,我们看到她们之间彼此这种单向的单纯的关系,就好像不经意的交谈,话题微不足道却撩动心弦,在每一个仓促的人生中都闪过一个动人的契合点。
高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专职画家,是当代“新工笔”的代表画家。这次展览呈现了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奢华的游戏》、《白日梦》、《花笺记》、《玉交枝》、《游仙窟》、《如梦令》等。高茜的作品温婉细腻,被评论家解读为一种对于“物”的专注:“她反复细察‘物’的每一丝纹路,摩挲‘物’的每一个暗角,渐渐地,‘物’在画家眼前放大,明亮起来,仿佛画家将自己的体温传递到‘物’身上而使其有了自足的生命感觉。”画家徐累说:“高茜小心翼翼描绘出的这些东西,也许就是身体的哀悼之物——残花,高跟鞋,香奈儿5号,三矾九染之下的潜台词,是曾经被执、被穿、被香气所笼罩,而此刻烟花散尽,余温逐渐冷却,最终,‘她’飞蛾扑火,在追忆的灯罩内香消玉殒。”正是这,使高茜的画有如由蛹化蝶般从自己特有的中国式女性视角切入当代,也奠定了她对传统中国画血脉的传承。著名作家孙甘露认为:“高茜的作品是经典符号的再造,花鸟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其在色调、图像、材料的选择上赋予传统在当代的意义。”著名导演王水泊说:“我喜欢她作品中这种淡雅。在当代很难见到这种格调的工笔画,这个淡雅里有微妙的变化,这显然来自宋画的影响,她的绘画风格和装裱形式都打破了传统的工笔画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