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叙述:三位青年艺术家的对话

  • 展览时间:2015/07/05 — 2015/08/05347
  • 展览空间:视觉书屋·八英里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与语言实验一直是我关注的主要部分。今天的青年艺术家,在面对现实环境这一问题上,如何选择或定位自己,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方面感喟于青年艺术家的现实境遇;另一方面却存在忽视青年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实验。前者的客观存在,并不能成为青年艺术家对艺术语言实验忽视的理由。后者的问题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味地为语言而语言,忽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二是没有尊重个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存在模仿和抄袭的现象。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不再以跟随西方当代艺术为荣耀,而是在努力寻找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当然,我并不是说,为语言实验的当代艺术不值得一提,而是想说,艺术家进行的语言实验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其目的。

  之所以,强调青年艺术家对个人的生存状态要有回应,则是基于其群体本身就与这个的现实社会毫不避免地发生了关系。对此,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一客观存在。今天的当代艺术,好些人老以为会玩装置、影像、行为才够当代范,甚至有部分人包括从事者狭义地认为,架上绘画没有当代性,无法表达多元化的今天。我不知道这样的理由何在?!对于如此低级的问题,我只好选择敬而远之。因为与之争辩纯粹是浪费个人时间。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来,就是今天不少的架上绘画从事者“不战而降”,没有信心致力于研究架上绘画的当代性问题,甚至容易被高科技化的影像等电子艺术给吓坏。对此,我以为,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不存在“媒介高低论”;当代艺术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在于它敢于面对真实,面对现实社会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虽然它不能以自身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它能够以其独特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而引发个体反思自身行为与存在。

  好在此次“自我叙述”参展的三位青年艺术家分别是李创、张辉、罗松,其都能够在基于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上进行语言实验,且各自取得不少的突破。

  作为90后的青年艺术家李创,近年来其创作取得很大的突破。观其作品,无不弥漫一种生命的迹象。即使画的是一些日常所见之物,诸如一张桌子、一个木棍、一只手等等都能从中透露出艺术家的深沉思考,作品中的细微表现,着实有力量感,作品与下一幅作品形成一种有效的关联,它不是截然分开的。艺术家在其中所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可见的部分,也有不可见的一面。可以说,他的语言实验是成功的。而其前提是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这与他装置与行为创作的观念具有一致性。

  罗松的水墨风景作品,虽然描绘的是一个自然景观,但已经不是原来的自然状态,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处理加工之后形成的新景观。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定义为一般的风景,则显然不是艺术家的意图。这些风景系列作品,既有语言实验的成分,也折射出艺术家对现实问题的态度。罗松的关注视角显然与其自身有很大的关系。作品具有画面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艺术家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来表达个人想象。面对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色,如果是人造风景,那么我们人类该作如何反思?

  从事版画创作多年的张辉,并没有刻意定义自己为版画家的身份。他的人物作品多半是关注青春的话题。对于这种选择,或许和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女孩”是艺术家作品的主场,这种关注的视角,不自觉地会以一种男性的视角来关注。同时,作品夹杂着怀旧的情绪。既有对时间的追述,也有对现实的感怀,最终演绎为对事物形象的记录。可以说,张辉的创作功夫是过硬的。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或是对作品氛围的制造,都显得游刃有余。

  总之可以看出,三位参展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和创作媒介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又是共有的,即均以尊重个人内心感受出发,来进行个人艺术语言的革新与创变。这也是此次展览主题的中心旨意。此次“自我叙述:三位青年艺术家的对话”,想探讨的问题除了上文提及的两个方面之外,尚有的就是通过三位不同创作领域的青年艺术家进行作品对话,旨在告诉人们的是,今天的当代艺术不是一个画种的概念,而是对社会现实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同时,也希望人们以后在解读艺术家作品的时候,不要局限于画种论的讨论范畴。从这一点来看,三位青年艺术家的对话,何尝不是我们每个读者之间的对话?


2015年6月24日于汉阳江上书屋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