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埃里克·裴欧个展

  • 展览时间:2021/03/06 — 2021/04/27440
  • 展览空间:杜梦堂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在11世纪到14世纪某段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对图像的解读依靠的是厚度而非深度,从一个面到另一个面。透视法还尚未成形,所以在观看图像时需要按区逐层解读,从最后方的区域开始逐步移至最前方——这与从中世纪后期延续至今的观看方式恰好相反。


埃里克·裴欧的这些摄影作品让我想起了这种“前乔托”时代的图像描绘、观看方式。好比在罗马式细密画或早期纹章[ 纹章:纹章(Coat of Arms),指一种按照特定规则构成的彩色标志,专属于某个个人,家族或团体的识别物。在欧洲中古时代就有自己的纹章体系。亦称盾章,指诞生于12世纪战场上,主要是为了识别因披挂盔甲而无法辨认的骑士。

]设计中,主体内容位于图像后侧,成为添加或叠加其他次要元素的背景和支撑,后者则接连构成新的平面——直至剥落的墙面,损坏的地面,亦或在墙角意外搜获的那一抹新绿。


因此,解析裴欧的这些图像与研究纹章学异曲同工,从作为背景的平面开始不断前移,直至观者眼前的平面,这种呈现方式类似于将一块块纹章集合成一幅记录纹章的壁画。(个体描述举例)纹章的中心部分为银底黑边砖纹图案及点状纹饰,两侧以金色纵向条纹分割,承托于一块绿色图案之上,横贯整个纹饰……


正如这部作品集的标题所强调的,埃里克·裴欧用“墙”作为构筑其作品的场所。照片中的墙面有时独自矗立,有时则与绿植或其他零星小物相伴。独立与否,这些墙面都不是空白的,或者说单色的、无暇的,更别提是全新的或是近期的了。


相反地,图像中的墙面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材质老旧;内部结构暴露于残破的灰泥外墙;修补墙面的水泥东一块西一块,像大画中的一幅幅小画。至于墙面的颜色,大都褪去了大半,甚至几近消失;有些曾被刷新,现在又暗淡了。(许多墙面)以灰色为主,却因此突显了其他为数不多、散布各处的亮色,以及那些它们偶然获得的“伤疤”。


裂缝、条痕、污迹、斑点的出现将这些墙面化作刻画历史沧桑、岁月蹉跎和人逢苦难的表面。作品中人的缺席恰巧凸显了这些残缺的存在,正如这份存在搅动了摄影师的好奇与情感,它也同样吸引和牵绊着观者。每一面墙都极具个性,尽管伤痕累累,却充满活力,作为起点,标记着一个似乎延伸到画面外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指向了墙的另一侧。在童话或骑士的故事中,一段冒险通常始于浅滩的远处,或桥的另一端。在这里,故事从墙外开始,而墙也不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或是一个被随便用来踢球的平面,它更像是一扇打开的窗户,一个做梦的邀请。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情想象在这些看似沉默、伤痕不断的墙背后有着怎样的世界,又将上演哪些故事。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