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寂”马晟哲个展

  • 展览时间:2020/11/06 — 2020/12/13368
  • 展览空间:济宁市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自述


我的作品始于偶然的一次计算机超负荷运算,数据冗滞产生的破坏性的“乱码”——这种具有鲜明的计算机特征的图像语言启发了我。为寻找多样的数字乱码形态,我找了很多程序工程师合作,委托他们编写可以生成乱码的数据程序,将这些程序叠加、重复不断地对计算机施压,制造人为的乱码景观。我不断执行数据命令,直至计算机崩溃,甚至烧毁主板。我无法把计算机只作为被人类使用的工具看待,它有呼吸、节奏,它的爆发、冲击、游离,都令我迷恋不已——这背后隐藏着未知的强大能量。我的创作,在逻辑上有一种哲学式的隐喻。首先,我认为所有的事件,都是在一种无形且巨大的力量的操控下。如同我通过计算机得到图像的过程,我将我的欲望和审美经验进行重新确认。我想讨论的是,在现代数字生存方式中,人类该如何感知世界的宏大命题。


前言


我会将马晟哲的很多作品看作是风景画。在西方艺术史上,已发掘的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古城的壁画中就有大量的风景题材;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皆作为宗教主题、神话主题绘画的背景而存在;直到17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的荷兰,风景画才独立成为绘画的主题;在19世纪后期法国的印象主义绘画,使研究色彩和光线变化的风景画成为艺术史叙事的主线。风景画也经历了从如画的、崇高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到自然主义风景画的转变。今天,我们关于风景画的思考还谈到历史性的风景、思想性的风景等,通过摄影和影像的语言形式,风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愈加丰富。


在中国绘画史上,我们有着不同于西方艺术史的叙事线索,6世纪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已蔚为大观,至五代、两宋时期鼎盛,是以山水描绘中国人的神仙思想、描绘理想中的桃花源境。换而言之,中国的山水画一直是描绘文人内心的风景,自然山林在这里被内化,这种观看和感悟的方式贯穿了中国文化史的始终,就像孔子望着奔流的黄河水时不禁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马晟哲近几年的创作方式,是编辑一个运算量极大的程序让计算机超负荷运转,造成系统崩溃后出现死机的“乱码”状态,他再将呈现在屏幕上的图像截取出来,最后通过手绘的形式转移到画布上,形成作品。尽管我们会认为这些乱码是计算机偶发性、即兴的状态,但事实上这些乱码也是编码系统解读时没有对应的代码造成的。就像是我们在翻译一些晦涩的文本时,会因为我们自身语言系统的局限而无法释读那样。在这里,马晟哲的目标就是不断制造乱码,这些图像可以瞬间生成,由他随之决定摹移或者删除。那么,他是如何决定哪些图像值得被摹移,而哪些图像被删除呢?显然,这里得益于他的视觉审美经验,一种现代主义、抽象主义的审美经验所决定的。


关于人工智能从事艺术创作的讨论近年来不绝于耳,在音乐、舞蹈、文学和视觉艺术上都有丰富的案例可供我们讨论。在面对马晟哲的绘画时我们不禁会思考:人工智能存在意识么?这些图像或者说乱码中所展现出的美的秩序,究竟属于艺术家?还是属于计算机程序?艺术家的选择,与我们面对自然风景时,决定拿起相机拍摄哪一片风景、不拍摄哪一片风景是不是一样的呢?或者说,世界、自然一直是一种等待的状态、荒野的状态,风景是我们的目光决定的。我们也更不能忘记,风景的背后是权力,能否被看见,如果能被看见,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被看见、何时被看见,都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回到马晟哲的艺术,感知力,是我们最可贵的品质,一切都始于此。(魏祥奇)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