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摆渡”刘海涛写意山水画近作展

  • 展览时间:2020/08/25 — 2020/09/01497
  • 展览空间:成都市文化馆大家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山川无言待人叙——观刘海涛写意山水近作


文/曹筝琪娜


刘海涛的作品一直很有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或多或少建立在对自然原有秩序的颠覆之中。这正是刘海涛与自然世界的相处之道,宋代诗人陈著说“山川无言岂有意,阴与造物昌吾诗。”或许好的创作者都暗含了这颗重构之心,无论诗人还是画家。刘海涛对秩序的构建,就来自这种以“我”观照自然,以“我”写照自然的企图。


当然,刘海涛的画面秩序,并非建立在一味的装饰主义倾向中,他很讲究笔墨的味道,也乐于对材料的研究,因此他的画面上总是在秩序感之中又多了几分流动的变幻。大部分时候,他都倾向于直线的表达,甚至刻意营造非自然的转折与空间关系,也常常剔除物象本身的自然轮廓,而选择保留纯净极简的轮廓和结构关系。在他的这批近作中,更是把语言控制在色与形的轻微变化之间,就像一首曲式极为简单的古琴曲,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简化着山川,化万千于一元。


也正是因为对初元极简的追求,在这简单中又涌现出更多的复杂。这种复杂来自对世界的思考——何为中心?何为主体?主体与人、主体与我又各有何种关系?我特别喜欢他对水面的表达,他用安静到甚至有些波普的色块描绘水波,将永恒的变化凝固在某一刻。时间和景观一样在他的画面中扁平化了,一刻也就被拉伸为了悠长。


刘海涛其实是很善于讲故事的,他之前创作过的大幅创作,如《先生》《晨光》《希望的田野》等,仅仅通过画面营造,就讲述了不少颇具情感的故事。但对于好的艺术家而言,情绪的传递不只有一种途径。他的这批新作,完全放弃了讲述的逻辑,而专注于情绪氛围的营造,也正是这种放弃,给了观者更多的阅读空间。这批新作品,把常见之事用新体验敞露于世人面前,将外象提炼和简化为能触动人心灵的视觉语言,仿佛一个闭合的世界,任凭直觉去感悟、体味并化出观者的评判。他是一个摆渡人,以开放的绘画语言赋予了作品诸多可能,为观者提供了开放性的解读途径。


我看他的这批作品,孤独时读到了孤独的共鸣,酣畅时读到了酣畅的雄心,宁静时读到了宁静的舒逸,当真是如长在观众心间的一方丘园,可以应观众心上的晴雨生长出不同的情绪。这或许就是刘海涛的高明之处,通过静稳牢坚的独特画境,涌动出这种独有的精神力。


刘海涛的学艺经历虽然复杂,但主要是由工笔入写意,他对技法和材料的掌握非常娴熟,这也进一步促使了他的这种选择。在这个前人累积的绘画技术越来越丰富的时代,画面上的加法容易做,减法却很难。今天绘画的理想与一千年前早已不同了,绘画不再局限在临摹自然,而更稀缺的是坚定的精神表达。刘海涛的这批作品为我们提供一种选择——由对山川的建华摆渡入内心的契机,而最终这些简化的山川,也确如陈著所言“动笔自有风月随”。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