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象-叙事的运动”群展

  • 展览时间:2015/11/21 — 2016/02/022772
  • 展览空间: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由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策划并主办的年度大展“非形象——叙事的运动”于11月20日在M21开幕。“非形象”呈现了58位华人背景艺术家的70余件绘画、影像及摄影作品,时间跨度超过30年,其中既有成功艺术家的早年成名作,也包括艺术家专门为本次大展创作的新作。展览将于11月2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并持续展出至2016年2月28日。

“非形象”并非仅仅讨论呈现层面对形象的反抗,更是对于肩负“情节”的形象的质疑;“非形象”也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通过绘画、行为、录像、摄影和其他实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们同时也在进行着以视觉图像为终极存在的知识生产。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副馆长李峰说,“非形象”这个展览是对当代艺术的一个小切入口。“非形象”其实讨论的是当代艺术中叙事的变化轨迹。早期是叙事的时代,今天仍旧有叙事。与此同时产生了形象之外,内容之外的纯艺术路线。直至今日,“形象”和“非形象”仍旧是一个命题,两者之间不时错位、游移,产生交错。两者的发展道路并非以往我们所认为的那般是一个艺术进化论,并非在发展中消解掉故事、造型,将艺术完全变成观念。事实上,朴素的艺术、讨论问题的艺术仍旧是鲜活的。

另外,李峰补充道,这次展览突破了年龄和时间的界限,让各个时期和年龄段的艺术家都有所表达。还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武汉、杭州、重庆等地艺术家作品都有呈现。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策展团队成员之一的孙啟栋对“非形象”展览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说,探讨非形象不仅仅是要否定“形象”,更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树。本次展览希望能够通过探索“非形象”来完成一种视觉知识的建立。当具象绘画、故事片是主流叙事的时候,“非形象”对主流进行质疑;而当质疑变成了主流之后,谁又来质疑这种“质疑”,就成了需要讨论的问题。

从表现内容上,“非形象”对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进行了质疑,瓦解了人们对主题形象的理解。在创作手段上,艺术家更多的是以来现存词汇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时代的观察,王功新《硝烟里的山茶花》描绘中越战争残酷环境下人的温情。而徐累、孟禄丁、顾黎明1980年代的作品《裂变》、《元态》、《十字》等不但在视觉艺术及艺术表现语言上进行了抽象绘画的探索,在绘画材质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实验,茶、宣纸、药材等材料皆入画,绘画的广度进一步增加。

绘画之外,本次展览亦向观众呈现了众多影像作品。新媒体艺术自出现后,便被用来对既定艺术逻辑进行反叛。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但艺术创作仍未抛弃对“形象”的讨论。张培力《焦距》、《遗言》、《喜悦》都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既定认知的瓦解。李永斌录像艺术名作《脸》系列则从对自己形象的表现出发,探索着限制条件下自我审视的可能与形式。

近年来,艺术创作突破了众多边界,呈现出艺术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开放性。展览也选择了一些表达神秘体验、“非科学”的作品,想象已知知识边界“形象”的徘徊。

如郑国谷的《脑神经线》完成了从符号学到能量学的转变,汤南南的《铸浪为山》将地理与生命融合,化瞬息为永恒,积细微成博大。

“非形象”试图围绕社会、人文、自然、伦理、心理等方面展开讨论,与此同时也关注着艺术形式的推敲。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努力逃脱传统“形式”、“内容”的维度,力图更加遵从人类精神世界的真实性。

“非形象”所讨论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可视的“物”,而扩展为一种范围更广的观念。“非形象”与其说是一个动作,不如说是对既定艺术形态的突破。在突破之后便是新艺术形态的建立,正是在这种破坏与重建之中,艺术得以形态万千。



关于M21: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由中国民生银行发起成立,旨在推动当代生活的深层次建构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生艺术体系。经营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空间已经成为M21的重要任务。

M21将通过在纯艺术与应用艺术,传统艺术与先锋艺术之间构建对话平台,力求打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隔阂,拉近当代艺术与公众的距离。M21未来的展览、收藏、研究与出版将建立批判新时代的感性文化图景,身体力行地参与当代文化创造的时代洪流。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