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冉启泉个展-成都

  • 展览时间:2018/10/20 — 2018/11/04795
  • 展览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艺术是一种升华了的意外。从接触冉启泉和其作品后,的确有两点让我意外之处。首先,处于他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竟然仍能保持着对艺术执着的热忱,和敢于不断自我突破的勇气,而且他也没有陷入大多数艺术家那种程式化、复制化的创作模式。这两年,他的创作方法和作品形式更加多元,综合材料绘画、装置、雕塑、影像都成为其创作的主要方式。和一些青年艺术家相对比而言,我更觉得冉启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年艺术家,因为他能放下别人眼中所认为的成功,并对自身提出一种更高的要求和责任。这种能不断否定和勇于突破自我的信念,跳出地域和身份的划分,或许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吧。


其次,从冉启泉作品的深层意义出发,他的观念表达和创作方法也让我颇感意外。冉启泉通过将纸张裁切、碳化、再塑、着色等方式,改变纸张原来的物质形态。纸张变形后多重形态,如同使用厚颜料留下的厚重肌理感。这样,在冉启泉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绘画形式的手工性,同样又保留了纸张在变形过程中的偶然性形象。所以,冉启泉的架上作品中有至上主义所提倡的纯粹形式构成感,这无疑消除了图像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既消除了图像的相像特征,又消除了解读操作和过于文学化的叙事想像。这就使得冉启泉的作品避开了图像对文本的服从、感性对故事的服从的双重障碍。


我认为冉启泉的创作在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上是高度统一的,与其说这次展览是对他作品的一次展示,倒不如说是他个人意识物性转化的方法梳理。冉启泉通过作品的媒介、方法和现场,赋予它一种开放的形式,同时以一种个人的“语言”与观众进行对话。冉启泉的作品大都与纸有关,艺术家对材料和媒介的选择必定与其观念保持着某种一致性,甚至说材料本身就是观念。在当下的消费社会,关于“纸”的想象不仅涉及被物质“异化”的过程,更多的也暗含着对信仰、价值观、普世价值等终极问题的反思和追问。


文:崔付利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