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传家——王效会王永亮王永敬中国画联展

  • 展览时间:2015/11/21 — 2015/11/28878
  • 展览空间:安徽晶宫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王效会王永亮王永敬中国画联展在合肥举行


展览的要义完全以写生促动创新为主线,且是体现在一个家族绘画作品展中,十分少见。11月21日在晶宫美术馆举行的“笔墨传家——王效会王永亮王永敬中国画展”,就真切的体现了这种观念在布展中的明显价值。展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也是展览的主体内容,是王效会先生的60余幅花鸟画,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别是王永亮、王永敬的山水画。他们叔侄三人创作的百余幅中国画作品,显示了写生对于他们各自艺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王效会先生退休前任职于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高级讲师。展览的开幕时间是他的八十岁生日,他已经有近六十年的从艺生涯,是王氏家族美术的领衔人物。他的花鸟画以牡丹、兰草、荷花、芭蕉、葡萄、美人蕉、石榴、梅花、孔雀、鳜鱼等题材为主,有时候兼及博古画和人物画。他的花鸟画特别体现了他的老师孔小瑜先生“目识心记”的写生要求,他有些年是每年都去菏泽、洛阳写生,后来干脆就自己在门前的院子里种植各色、各种类的牡丹。他笔下的有些写生作品,就是自己所种牡丹的描绘,有些作品甚至是直接的写生。画展中《雨》、《汉牡丹》、《雨过花更娇》等作品,情态可爱,墨、水、彩的融合中呈现出以情动人的景致,是他善于生活观察在笔墨表现上的成功反映。王效会先生的绘画特点,用笔粗犷大方、奔放热烈,他作品中牡丹花叶的描绘是在放松、快意的意趣中表达,不追求谨细的花鸟画笔法,大部分作品的画面上就明显地呈现着中国画写意的大气风貌。展览中作品的整体呈现几乎就是他绘画发展历程的一个浓缩。

作为王效会侄子的王永亮先生,工作于中国国家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永亮长期把大别山作为写生基地,其笔下的大别山,兼备了南方山水画的郁秀和北方山水画的雄浑,开辟了古往今来较少有人涉足的大别山山水画新路,为未来大别山绘画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范式。近年来,“信步大别山”个人画展的全国巡回展出,使之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的中国画,以线皴融合点皴,笔根点和浑圆点并用,皴法与山石树木结构线的灵活呼应,使之既增添了画面的张力,又表达了大别山的苍劲骨气。此次展出的山水写生册页和山水扇面,更多的是大别山的诗情画意。

王效会先生的另一个侄子王永敬先生,工作于安徽省文化馆,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作画法”、“换个角度画黄山”是王永敬绘画观念上的关键词,十余年不间断的皖南山水写生,终于在数量的积累中,有了量的飞跃,加上他对新安画派以及黄宾虹研究学习的成功转化,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焦墨黄山”画风。通过展览的黄山纪游山水可以看出,其画风突出的是“笔墨安徽”的徽派文脉,以书法的用笔写出了黄山雄壮苍茫的笔墨形象,他的艺术是绘画、书法与理论的综合成果。展览作品上每幅作品必有的“自家题跋”,在他独树一帜的焦墨形式之外,又添加了许多绘画的思想内涵和诗韵情致。

王效会先生和王永亮、王永敬先生都是当年太和县成为国家文化部挂牌“全国书画之乡”的积极推动者,直接和间接地一直都是书画之乡书画繁荣的促动力量。王氏一家有十余位从事美术学习和工作的亲属,展览展出的仅是其中叔侄三人的作品。三位画家各具面貌,同源分流,各领风骚,体现了他们中国画笔墨传承中各自突出发展个性特色的方向,但他们的艺术特点形成过程都有一个共同方法,都是通过不断的写生,使作品产生特色,他们都特别坚守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深入生活是他们艺术成功的秘诀。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人的这句经典话语,在“笔墨传家——王效会王永亮王永敬中国画展”中又一次得到了较为精致的体现。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