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 -- 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 展览时间:2016/05/07 — 2016/08/312108
  • 展览空间:台北故宫
查看更多详情

秦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制皇朝,雖然只維繫了短短十五年,但其政治制度、文字、度量衡、法律等,影響深遠以至於今。但秦帝國並非一蹴可幾,自西周中期始,秦人先受周文化深刻的影響,再漸漸和戎人文化相交融,歴經七百餘年的浮沈與圖治才成就帝業。


秦人雖興起於今天的甘肅東部,但歴史記載,秦人的先祖來自遙遠東方,因臣服於西周王朝才遷於此地。秦最初是周王朝的附庸,因善於養馬而漸受重視。後因攻伐西戎有功,地位上升成為大夫。周幽王時,犬戎攻入西周首都鎬京,西周滅亡,秦襄公助周平王東遷,有安邦匡定的大功,始受封成為諸侯,並逐漸領有今天陝西關中平原西部,和甘肅故地東西相連。春秋早期,秦國的國力大增,開始和東方列國爭奪霸主的地位。


為了向東發展,秦國數次遷都,其中最重要的是春秋秦都雍城(今陝西鳳翔)和戰國秦都咸陽。秦國在雍城的著名君主,有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以及春秋晚期的秦景公;定都咸陽時則有變法革新的秦孝公,大擴疆土並稱王的秦惠文王,長平之役坑殺四十萬趙卒的秦昭王,以及兼併六國的秦始皇帝。在秦國東征西討、累積國力的漫長過程中,周文化的影響漸趨減弱,戎文化則次第加深,最終形成面貌獨特的秦文化。


本展覽共分為五個單元:「秦與周戎」、「東進稱霸」、「變法革新」、「秦始皇帝」、以及「漢承秦制」,結合歷史文獻與近年重要考古發掘證據,系統性地講述秦人如何自低微的西周陪臣,蓽路藍縷,在周遭政治勢力幾度更迭興替之下,逐步取得自身的地位,建立震古鑠今的龐大帝國;而對漢代以降有關制度、思想、藝術等層面是如何造成深刻而遠長的影響,在此也將一一呈現。


例如甘肅毛家坪的考古發現,以及「清華簡」的記載,重啟秦人先祖來源的學術討論。而甘肅禮縣秦公大墓樂器坑出土文物,是春秋時周人禮制對秦人巨大影響的明證。至於甘肅馬家塬戎王墓和戎王馬車的重大發現,不但加深對戎人文化的瞭解,也可探究秦和戎之間的關係。


歴年陝西雍城考古,已勾勒出雍城作為西部大都會的格局,由展品中的宮殿構件、瓦當、金器、青銅器,述說盛極一時的流金歲月。而戰國銅器、陶器上的銘文,則記載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百年的巨大變革,所有權力集聚國君一人之手,終致兼併六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宏大氣魄,正是帝國偉業的縮影。雖然秦帝國倏忽崩滅,制度卻深植後世,從西漢文物可以看出秦文化的深刻影響。


秦人的歴史、文化和制度,是今日文明的基礎之一。前事不忘,來者可資,這正是本次特展的初衷。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