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人的传统,请人代序,可谓历史悠久。余英时先生曾有专文研究。他举出《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例子,认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是文人代序的心理原动力,抛开复杂的社会学动机不顾,优雅地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浪漫婚纱。然而,自序是一种更加久远的传统。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说“德不孤,必有邻”。于是,夫子自道也不失为一种体面而保险的选择。
参加“黄埔一期”周韶华新水墨高研班的学习,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全班十八个同学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有七十多岁的老画家,有二十出头的新锐,有当地的美协领导,有企业家也有设计师,有博士教授也有太极大师,画牛画马画鸡鸭,人物山水花卉,城市梦幻,表现主义林林总总一应俱全,大家都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在周老师面前,周老师严肃认真地一一点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一记当头棒喝:“寻找自我!”本是来寻找大师的,结果却叫我们寻找自己!这真是:爸爸在这里,我在哪儿呢?开学的第一天,大家都迷糊了。
佛说,心有四相,生、住、异、灭。我们却一个相也看不见,因此只有后悔的分。觉梦无梦,觉迷无迷,知道自己做梦了,肯定是已经醒来了。知道自己迷路了,才会去寻找自己的道路。接下来的日子,大家经过短暂的犹豫狐疑,便开始发疯似的尝试各种可能的新方法,五花八门的创意点子痛快淋漓地宣泄出来,成败生死,立竿见影。我们放声大笑,既有揶揄又有真诚的赞美,痛苦着快乐着折腾着,一晃二十天就过去了,这就是所谓痛快吧!
学习回来,大家都说我变了。严肃一点的朋友伤心地告诫:“你退步了,退了十万八千里!”我笑着说:“不急,陈丹青不也是一退再退?”记得布袋和尚做过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家世代务农,因此对和尚的这首插秧诗印象深刻,正好拿来为自己开脱。
以退为进是古老的智慧,但我觉得还是缺了一点气概。既然是黄埔一期的学员,就要听从总教官谢海的口令:“立定,向后转,前进!”这样跑起来更爽些。
是为序。
--朱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