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晨光是一位美术教育岗位上的辛勤教师,更是一个在油画写生艺术中不断探索的无畏行者。看到他大批的写生作品,我首先是被他的毅力所感动,他一直默默无闻的以非凡的毅力坚持走近大自然不停的写生,“方寸之间,收得高天厚土”,才有了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系列山村风景作品。写生是我们老一辈的画家们为我们建立的宝贵的传统,直至今日下乡写生仍然是我们这些艺术学子的必修课,是油画家们的“基本功”,尤其是近几年,好像下乡写生的风气又掀高潮,画家们几乎每年都会收到几个相约下乡写生的邀请,甚至到国外“下乡写生”。不可否认,写生对我们油画艺术整体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杨晨光和众多的画家们一样肯定都是写生的学生、写生的受益者。美院的一位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很生动的话来描述写生,他说直面自然的写生,犹如战场上的短兵相接!意思是说写生是一门较劲的真功夫,容不得磨磨唧唧,也容不得半点虚假!正因为如此,画家们也更喜欢通过写生在大自然中与物象直接对话,以最真切、最直观的感受去捕获鲜活的自然生机。然而在今天,写生的意义和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深刻的转变,画家们不再满足于表现自然景色的真实,而是转向关注于由自然景色引发的感觉和感情的真实,面对鲜活的自然写心中的生机。“师造化、得心源”,作画依靠的不仅是观察更是心受。随之而来,画家怎么画,如何处理画面,在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中升华为绘画的意境。所以写生成了油画创作的一部分。
杨晨光的风景作品是写生更是创作。对于杨晨光来说真实的表现峨庄山水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只是借助于山村景物表达自己的性情和对世界、对艺术的思想见解,以真诚的心态真实的画出了自己的感受。他的画气质质朴,没有任何娇饰,予人以清新、朴实之感和生命的创造力。他喜欢描绘的是峨庄山区纯朴的风光,这些风光对每一个经历过峨庄写生的画家来说都有一种亲切感,这里没有五岳奇峰的缭绕,只有最普通的石头埋在山土间,所以峨庄风光里大到山峦的起伏,小到房檐树杈,无不渗透着醇厚朴实的气息,或许这种特有的气息暗合了杨晨光的内敛的质朴之气,所以他画得很投入,其神态更像一位端着大瓷缸子喝沂蒙山的老砖茶、抽着旱烟袋悠然自得的沂蒙老汉在耕作,每一幅作品都画的沉着、轻松。他 画的《走近山村》、《山雯》、《端士的秋天》等系列作品,就像山里出来孩子重回自己的家乡一样,举手投足间都是亲切的回忆,杨晨光就是力求通过这些随处可见的景色来表达自己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对画面形式语言不断的进行探索,也使杨晨光近几年的作品的语言更清新。他在画面上力求突破客观形的限制,主观的安排画面和色彩关系,显示了对画面整体把握能力。更重要的是他透过自然的具象形态对抽象形态的探求,虚与实、疏与密、动与静、聚与散等抽象要素在他的画面里呈现出高度和谐的统一性和丰富的差异性。在《东峪心象》、《东峪的十月之七》等作品里,这种理性的对于画面抽象结构的分析使得画面骨架棱角分明、形式感更强。他的作品任情挥洒,用笔灵动自然,每一笔都画的放松、毫无拘束,笔触既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律动,也更是他情感火焰和心灵感受的符号。他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渗透到油画作品里,言不尽意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他画面从感性到理性概括、升华的具体过程体现。杨晨光在绘画的道路上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绘画的源泉和灵魂。
他从自然的真实中提炼出抽象之美,画是感情的流露,胸中之山水在于寄情,抒意,我们能感受到画家的生存状态和画家的经历,画家以小幅油画的形式、拓宽的观察视野、深入的研究精神、努力的超越自己。风格语言和材料的探索,寥寥几笔真实的凸现出画家的艺术品质。他将抽象的状态看做是世界的常态,并从中探索画理与自然之理的相通之处。他的绘画达到了“参乎造化,妙合自然”的状态。他的油画探索为我们开启了他的艺术世界。杨晨光一直在探索画面新的视觉效果,向自然学习、向大师学习,精心构建着自己的艺术世界。愿杨晨光的风景作品越画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