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的肌理 -- 徐晨阳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5/03/29 — 2015/05/041019
  • 展览空间:新绎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一千五百年前,南朝宋的宗炳在《画山水叙》中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提出圣人以“道”立于心,应万物变化而悟“道”。寄情山水,将自己的孤洁心境寄托于尺幅之间,高远志趣表露在点画之外,也是悟“道”之径。可见中国自古画事绝非仅是对自然审美的产物,实存“道”之高,“志”之远。

    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的这句诗从山水草木之中的日常体验,道出“超然事外,平淡中和”这样一个人生哲理。而在诗句的背后则指向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以自然为观照,以心源为师法,或大山堂堂、或野水孤舟、或处花鸟虫草之间、言志寄情,以个人生命之流转体悟宇宙天地之恒久。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表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使之成为一种可视的景象。笔墨之间,无不渗透着“道”之追求,体现出画者的人生境界。

    而当我们以中国传统文人画家的角度观看徐晨阳的画时,就会读出了画家所内具的中国文人精神状态。本次画展的主题“心象的肌理”就鲜明地传达了画家的意趣:“心象”意在“澄怀味像”关照内心;“肌理”体现出画家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

    徐晨阳认为东方的观察方式是向内的,是一种内观。他认为绘画是自我观照的工具,它不是面对外部再现而是向内的挖掘过程,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是内观之后的外化。这有点像一种矿物质的结晶,它存在于内心的深处,在外部刺激和作用下渐渐形成。当然它是意念,是心绪与情感,而非物质的形态。绘画是将其外化的手段与方式。

    而对于这种内观的呈现,画家运用了一种独创的,既区别于西方油画表现方法,又非水墨画的宣纸与墨,而是用综合材料,层层堆积,产生出一种色彩斑驳、色点、色块重叠交融、极其丰富的画面效果和肌理,如同心象之凝结。

    画家笔下的御风而行的奔马、山水间悄然独立的女子、夕阳中摇曳的菖蒲。似乎止于一瞬,又似永恒之存在:浮雕般的造型和平面化的结构,明确有力,富装饰意味。画面宁静庄重,充满着内在的张力。一切尽在沉默之中,一切又像在娓娓道来。画家虽然只是用极单纯的几个物象的组合,却让人感受到画面背后的无尽意味,感受到画家通过这些物象来述说对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感悟。这是东方式的表现和观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无论是在艺术思想,还是创作理念、作画方式上都在自觉地接近东方的艺术传统,是在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追求中国人文精神。

    这种创作姿态的确立,一方面是出于画家自身艺术创作的理想和需要,是一种艺术的自觉。另一方面,也是他作为一名画家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看来,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新的“解构”的状态,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过程中,东方精神和传统文化就更需要保持和发展。正如画家自己所言“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绘画传达出这样的精神内核:宁静、宽和、优雅、内敛。它是东方的,从创作手法、绘画理念、审美趣味都与伟大的中国艺术传统有着血脉之连。”深入骨髓的文化气度无法磨灭,传统艺术之心象会在艺术家笔下不断复生。

    在徐晨阳的画展即将在新绎空间揭幕之际,我们预祝画展取得圆满成功。


孙旭光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