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

  • 展览时间:2013/03/29 — 2014/10/31652
  • 展览空间:中国国家博物馆
查看更多详情

  明清两代扇面书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构图简洁、运笔流畅。书画家在创作时需要布局精准、技法娴熟,一幅盈尺小品往往能体现创作者在自然情态下的艺术造诣和笔墨意趣,因此扇面书画在美术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扇面与书画结合以后便已超越其实用性,成为一件艺术品。许多收藏家将书画扇面直接裱成册页,而不制成可折叠的成扇。还有人将成扇扇面揭下,装裱后收藏起来。因此古代扇面书画大多以册页的形式保存至今。本次展览我们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扇面中精选了约90幅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四个单元,以供专业人士及书画爱好者品读、赏鉴。

  扇面是中国丰富而多样艺术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在扇面上写书作画,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晋书》中所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的故事,就表明了文人与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所谓的“怀袖雅物”可以成为扇子与书画结缘的核心内容。汉唐时期,以竹木为骨架,糊以薄质丝绸的纨扇,因绘有丹青重彩而显富丽古雅,成为中国古典艺术重要形制的见证;宋画中的团扇作品遗存至今,从中可见绘画大家的风采,是宋代艺术的重要组成;此后,随着造纸业的兴盛,折扇大量登场,沿至明清两代,几乎所有的文人书画家都有在扇面上写书作画的典型经历,从而形成了扇面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与之相应的是,扇面的收藏也成为书画艺术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

  扇子作为纳凉、挡尘、遮阳以及礼仪的实用工具,因书画而有独特的魅力,因魅力之所在而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代代相传,且影响所及至亚洲国家中的朝鲜、日本等地。

  当年,乾隆帝曾命礼部尚书、画师张若霭将宫内所藏元、明两代折扇三百把编目作序。上行下效,此风行于文人之间。而扇面产业在民间,有了职业画商和扇庄,经营书画成扇,玩扇、藏扇也蔚然成风。1924年始创于京城的杨仁雅集时贤书画扇面会,曾多次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扇展,梁启超、溥心畬、齐白石、陈半丁等一代名流均有作品参展,开启了扇面艺术面向公众展览的历史。本次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中精选了九十幅明清时期的扇面作品,多数为首次与公众见面,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四个单元,旨在普及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此展定名为“小品大艺”,实乃一语道破实质,因为,扇面艺术在很多人看来是“小品”,实是“大艺”也。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