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朗个展 -- 图像的边界艺术展

  • 展览时间:2008/08/23 — 2008/10/061113
  • 展览空间:千高原艺术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人性的自然,自然的人类--谈黎朗的摄影


  黎朗做事情喜欢深入探究。他不是那种玩文字、玩图像或玩感情的人。他说话时,你能感觉到他谈的都是他全身心投入的事情。要是和他说话的人不够正经,和他“波长”不同,他还会有点不高兴。他的声音、他的凝视和他的照片中都充满了怜悯。他的严肃态度属于当代艺术家中并不“流行”的生活方式。同时,他要是真的觉得什么事情有趣,也会捧腹大笑,一直笑到直不起腰。

  所以我喜欢黎朗这个人和这名摄影家。

  去年我有机会更好的了解了黎朗。当时他被我请来意大利参加展览,也去了我在意大利的乡村居所。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森林里漫步,在山毛榉树下徜徉,在田野中搜寻落到地上的胡桃。早上他比我起得早很多,然后自己走到村子里去喝咖啡,十分享受意大利乡间生活的一个个小细节。

  在一个研讨会中,他需要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照片,还要评价参展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他当时全力以赴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黎朗在1990年代初开始摄影创作,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1980年代末,中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这让他十分想买一部相机,让他可以通过镜头观察这个世界,对自己经历的事件留下个人的评价和反应,也让别人能看到。

  他拍摄的凉山彝人系列作品让他广为人知,在1999年还为他赢得了Motherjones国际纪实摄影大奖。他作品中的彝族人生活在四川省(黎朗的家乡)和云南省之间的凉山地区。我不知道黎朗是不是同意将自己的作品称为“纪实”作品。当他展示这些作品时,他会谈很多彝族人的风俗习惯,比如他们喜欢从一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在累的时候会直接在地上睡一会,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全面接受和和谐共存,甚至能够忍受寒冷气候带来的极端不便。他也会谈彝族人很爱喝自己酿的酒。他们还喜欢拍照,总想和好朋友或亲戚拍合照。不过他真正关心的是他们的精神,这从他捕捉到的彝族人日常生活的一些瞬间成功的表达了出来。

  彝族人在白雪覆盖的山间生活自如,“如鱼得水”。他们不害怕孤独或寒冷,他们对于山路了如指掌,也知道如何在身上披一层厚厚的羊毛布,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当毯子用,他们还很擅长趟水过河。他们从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就能感受到幸福,比如穿着鞋子滑冰,或在露天看戏。他们看似简朴的生活要求他们具有城市居民早已遗忘的能力。黎朗很怀念他们珍贵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彝族人数千年来与自然为伴、与大地为邻的成果。这些知识与他们敏锐的感觉结合在了一起,让他们可以注意到环境中最为不起眼的细节,然后以最合适、最有利的方式加以利用。

  据我所知,黎朗从未真正在农村生活过。他和大部分当代中国艺术家和学者一样,都生长在城市里(他来自成都),他在太原上的大学,毕业后在其它几个城市工作过。他现居广州,几年前他来到这个城市,在南方最重要的新闻机构之一担任摄影师。出于工作需要,他经常在国内外出差。出差时,他就会像人间蒸发一样,一心一意的忙自己的任务。

  去年他在意大利时强调说,他只能在十分熟悉的环境里拍照片,因为只有对于自己看到的东西真正熟悉,他才不会被表面的东西所束缚。

  我知道当时黎朗为了拍摄彝人的照片,花了很多时间呆在当地,很多时候是天气情况最严峻的冬天。他去了那边很多次,和当地人都交上了朋友,被他们接受,可以观察他们最为私密的活动。此外,他也在当地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里为他们拍照,满足他们的一大嗜好:和好朋友拍照。但是我感觉他的作品可能没有当地那个摄影师的作品看起来那么“漂亮”,因为他在照片中加入了环境中“平凡”的细节,让被拍摄的人与他们的梦中世界(背景幕布里的世界)分开,回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黎朗的取景框展示了“幕后”的一些小秘密,比如摄影师提供的衣服,挂在一边,可以让照相的人看起来更好看;或是用来到街角市场买东西的篮子,这种当地人必不可少的装备就放在附近的地上,随时可以拿起来带走。

  黎朗一直喜欢谈“精神”,谈许多人可能已经忽略的“精神世界”。我们在他的照片里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它展示了人和自然之间自发的、深厚的关系。虽然人们会在他的相机前摆拍,但这些人的面部表情、服装和动作都十分自然。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