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艺术馆位于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是一组建筑群中并不算很起眼的一个,也许是因为旁边太空馆的造型太过张扬,也许是因为连续几天阴霾的天空。除了一张硕大的巨幅喷绘铺满整个楼体,低调的张扬着关于生活经验的寻乐之旅。
七位本港艺术家的八件作品,并不算很大的展厅,从不同的角度探求关于享受和体验的答案。很多日常生活中忽略的细节可以转化成艺术作品,并邀请人们从已经忽略的生活琐碎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同时因为是关于生活经验的艺术提炼,所以过程理所应当的变得可以享受,也反观之,因为享受了参与艺术的乐趣,所以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好心态。
梁美萍的作品是一组可以发声的信箱。自一九九六年,她开始收集香港各地的信箱,直至二零零一年,她回到年少的成长地——旺角,除了继续收集信箱以外,又开始收集各种声音:车流、喧哗、游戏机中心、幼稚园、茶餐厅、新移民者的、妓女的、黑市牙医的、儿童的等等。将这些声音的发生器装在对应的信箱里,走近时,可以听到其中的声响,仿佛是窥探一个平凡得无人问津得故事,感慨良深。
李天伦的混合素材及多媒体装置作品纪录的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他将声音的起伏纪录成影像,并通过重组构建成可视可触的雕塑。将声音和雕塑两种毫无干系的媒介结合在一起,使健全人士和残障人士都可以通过不同于以往感知经验的方式重新欣赏声音的另一种美。
又一山人的作品观看展览时,我是没有读懂的。也许是作品的两部分被刻意分割的很远。最初路过一具棺木,看到几个女学生躺在里面玩耍,便没有仔细琢磨,大抵猜想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后又路过一处居家生活,色调简单纯粹,便也没有驻足停留。后来回想,顿然大悟,原来玄机就在相隔甚远的棺木沙发之间。沙发形态的家具被又一山人称作梳化床,生时享用三、五十年,然后化作棺木裹身离去。当人们有意或无意亲近梳化床的时候,也在亲身感受着“死”是人生一部分的概念,而当人们在棺木里外疑惑猜想的时候,也体验着生时梳化床贴身的亲切。所以,又一山人说关于生死的思索是“亲近面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功课”。
展览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展览本身。当我准备离去时,被一个亲切的工作人员拦住,邀请我帮助他们填一份问卷。内容是关于策展时方便残障人士观看的良苦用心。展览的很多细微之处方便各种年龄、教育、性别和能力的人士。根据不同展品调整展台高度、语音耳麦讲解、盲文触摸板说明等等。让人们清晰的体会到这是一个关于所有人的展览,是可以打破经验,运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和不同感官去享受的一个展览。
所以,不仅仅运用眼睛和耳朵,去观察生活的人,获得的乐趣和经验也应该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