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 -- 夏弢个展

  • 展览时间:2015/08/02 — 2015/08/30756
  • 展览空间:J-Space
查看更多详情

    “爱是一个事件,从这个事件中,可能诞生一个故事,或者一种命运。”


—— 汉娜•阿伦特


    夏弢的创作,始于对日常物的语言学探索。语义和功能的关联以一种维特根斯坦的方式被打破、重组、错置,在此过程中,语义背后的诗意与政治关系以一种既隐晦又直接的方式呈现于观者眼前。

    在J SPACE的创作项目中,日常物再一次成为语义游戏的主角。宜家塑料衣架从其作为“器物”的功能性中剥离出来,和色情片发生关联。在此,人和人之间最具有症候性(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关系——性——被以一种暗喻的方式得以解构,并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得以还原。

    用燕京啤酒罐(对于来自上海的艺术家来说,这是“北京”一词最直接的视觉符号)组成的“酒棍”斜倚在墙上。由此,墙体被赋予了除了区隔内外空间之外的另一功能——支撑(维特根斯坦:语义产生于功能)。同时,“酒棍”在中文语境下暗含的男性特征,令“他”和墙体的关系(倚靠-支撑,依赖-独立)成为日常庸俗理解下男女关系的颠倒镜像。

    对观者而言,进入这一由艺术家编排的语义游戏的钥匙,在于“观看”。而这一游戏也指涉了“观看”本身。在一组用单反相机拍摄的模棱两可的影像中,日常观看中的“视而不见”昭然若揭:所见者,是风景、是玻璃,还是玻璃上的水珠?是北京、上海,还是“北京”、“上海”两个词汇引发的诸多想象?是真实,还是表象?正如某种顺序颠倒的恋爱关系一样,第一眼所见的,或许只是混合了类型化想象的欲望对象(“雨中风景”、“北京”、“上海”)。于是,对真相的认知或者真实关联的建立,往往以“第二眼”为前提(love at second sight)。

    在此,“拆”一词(夏弢用钢筋水泥实现了对这一单音节中文词汇的拆解和重构)实际上也成为对“解构”概念本身的解构和再阐释:关系的确立(钢筋水泥被铸造、被组合),同时是关系的解除(正如“拆”所暗示的那样);反之,某种关系的解除(譬如性的结束),或许正是另一层关系(譬如“爱”)的开始,正如以无意义的性爱为题的衣架装置,最终被赋予了纪念碑的永恒形式。


王文婷

2015年 7月写于柏林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