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十年的政治波普艺术,玩世现实主义常被视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点亦将写入中国艺术史;几十年后,将被后人重新评估它们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际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蓬勃发展对当代中国艺术的长远发展没有并起了多大帮助。在此期间,官方对其当代艺术的态度发生
了变化,促进开放的对话,但在这个游戏当中,艺术家们的角色仍然不太明确。国内经营艺术系统之商业系统的运行仍然非常依赖著名的名字和价格,其它的一切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本地投资也微乎其微,拍卖行的销售市场和二级市场知識也是有限的。
因此,当今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家处于一个奇怪位置。厌倦了学院传统、政治波普和玩事现实主义,但却对当代现象持着敏锐的观感,这些艺术家强烈的自我表态方式为当代艺术挑起了些波浪,即使影响力只限于自己活动的艺术圈子,即使不常被讨論或广泛发布。近期崛起的艺术家组合如双
飞,舒服和观察社;以及集体项目/活动如《小制作》和《跳》似乎暗示着拥更强的集体声音的必要性。或许我们不会认真看待这项目,又或仓促地轻视它们为可逃避不安全感的「舒适区域」。
《档案》是一次选择性的探索,企图了解这些鲜为人知的「自我表达」方式。參展艺术家胡向前、李明、李牧、唐狄鑫及赵赵的作品可論为是象征当代的中国青年:或个人,或反叛,或冷漠,或荒谬……少了前人背负的包袱,展览中的许多作品反而多了些许自我反射,或带自传性,或是惡作剧式的。但最为显著的,是它们所释放出对互相沟通的强烈欲望:李明探究我们对身体的感知,身体之间的亲密,亦或探讨男性身体之间模棱兩可的关系,纯粹的身体认同感和身体之间的本能吸引;李牧每个月都买一份禮物寄给一为他素不相識,只是在街上拾到一张名片而得知存在的人,企图建立某种連系,但却拒绝真正的相識;胡向前或是汇集了所有他接触过但不懂的文字编织自己的语言,运用字体的形态來表达思绪,编写了整整一本日记,或在马路中间跳舞,或是尝试把自己晒成一个黑人;唐狄鑫或摆地摊贩卖艺术,或与一个语言上完全无法沟通的友人一起旅行;赵赵的作品通过转化著名的艺术作品成为卑微的物件如牙签,或是以其它方式将老鼠粪升值成为一件珍品,质疑现行艺术体系以至其价值观,以及跟社会的关系。
本展览通过展示各个艺术家创作发展中不同阶段的一系列作品试图审查他们的艺术实践,同时提供一个机会给予评估。更重要的,展览希望阐明的是,这些自我表达不仅仅是为了消解沉闷、纯粹儿戏且毫无意义的消遣活动。这一代的艺术家是绝对有能力激起漣漪的;他们不算很勇敢,没有太多公开抗议,并经常挑战抗争与惡作剧之间的极限;然而,他们的行动在今日的中国当代艺术界里扮演了关键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