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丛林--李汉周的视觉寓言

  • 展览时间:2014/03/15 — 2014/04/15914
  • 展览空间:如意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我在2010年策划展览时,曾提出“流动的剧场” 这样一个主题——喻意青年艺术家们游走于记忆与现实、生活经验与精神轨迹交织的各种场景,并在流动变化的“剧场”中展开各种交错复杂的视觉游戏,从而形成寓言式的艺术体验和精神图景。这时候我认识了李汉周,因为他的作品就具有这样一种创作倾向。他从观察和表现“丛林”出发,通过别样、微观、虚拟等观察视角和描绘方式,营造了一种荒诞和疏离的独特叙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和发展脉络。

    从李汉周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来看,可以发现他钟情于丛林世界中各种场景的描绘。无论是隐匿于丛林、杂草、石缝中的各种动植物;或是映衬于色彩鲜艳的奇花异果之间的微观昆虫世界;还是丛林、河涧旁貌似平常又亦真亦幻的景观,作品的场域充斥着瞬间与永恒、绚丽与糜烂的各种矛盾和生机,使人联想到了大自然、生命的本质。特别是花朵和果实、昆虫和动物、森林和花草、蝴蝶和骷髅等一系列带有神秘感和绚丽色彩的场景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广阔驰骋的想象空间。除此以外,像《丛林夜未眠》、《蝴蝶湖》等作品又展现了静默如谜的丛林黑夜场景,具有一种神秘、深邃的氛围笼罩其间,引发观者的无限遐思。

    观察一个艺术家的最好方式,是了解其创作思路形成的环境和逻辑。李汉周小时候生活在粤西地区一个被三面大山围绕的村庄里,丛林里有色彩艳丽、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翩翩飞舞、婀娜多姿的各种昆虫和动物,更有伴随他成长的各种美好事物和记忆。当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丛林就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李汉周绘画作品的创作面貌就可以发现他的思想火花。他的绘画大致可分成三类:如2010年、2011年创作的《丛林日记》系列,作者将视角聚焦于隐藏在杂草和植物中微观的昆虫世界,其中描绘了各种昆虫、窥视、休憩、捕食、繁殖等各种场景,并营造了一种隐秘、幽静而又充满活力的画面氛围。而在2012年的《丛林日记》、《寂静林》等作品中,作者将视角聚焦于丛林、河涧的某种异化的景观,其中的蝴蝶和骷髅、兔子与花草等元素形成了动与静、美丽与死亡、瞬间与永恒的种种对比关系。最近的《丛林自传》系列则描绘了养蜂人、探险者等人物在丛林中寻觅、劳动、游玩或是丛林鸟鸣、动物觅食等抒情而富有诗意的场景。

    从这三大类作品中,可以发现近、中、远三种视角既是李汉周艺术创作中的脉络延伸,同时也是作者在艺术思想、表现方式上的拓展。李汉周在创作过程中从奇异的微观视角出发,逐渐混合了昆虫与动物、蝴蝶和骷髅等离奇而又充满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各种表现元素,并将视角延伸到对人类和自然的诗意描绘,将青春的疑惑、异幻想象以及自身独特的个性化思考渗透在画面中。

    与此同时,李汉周也从微观视角到虚拟剧场的表现过程中,获得了更多“游戏”的愉悦和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这种虚拟、并非一目了然的表现方式,使得其亦真亦幻的表现方式更加得心应手,自然流淌的色彩、随心所欲的笔触也使得作者的内心情绪在虚拟叙事中得到宣泄和抒发。沿着这样的创作脉络,李汉周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方式更加自由。从其近期的装置、文本方案和纸本创作来看,作者从自然的丛林景观逐渐延伸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和世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人生存的都市其实也是一个由各种建筑堆积起来的“丛林”。 

    从这个意义上说,别样的丛林世界正是李汉周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记录、探索和思考所形成的视觉寓言。可以预见,随着视觉寓言的不断展开,李汉周将在创作上不断取得自由。这不仅有助于作者进一步为我们呈现更加交错复杂、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和精神图景,同时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途径。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