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古:潘二如山水画展

  • 展览时间:2015/06/07 — 2015/06/19648
  • 展览空间:见心会馆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开幕当天,《趋古:潘二如山水画集》(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首发并同步上市发行。开幕式当天所有参加朋友将每人获曾一册。


一心向古,意在宋元


  潘二如是一位经历奇特的画家。他的人生经历和绘画经历,与一般的画家极不相同。他的绘画之路似乎并不是很长,但他取得的绘画成就,特别是在宋元传统山水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当代同龄画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专心画画之前,潘二如主编过杂志、做过网站,主持过出版,职业是编辑,在文化圈里颇有声名。在时髦的事业做得令人羡慕之时,却突然回到古代书画研究和书画创作的道路上。在闭门不出数年后,他带着一本《雪江归桌:潘二如山水画集》出现在绘画圈,实现了他人生中艰辛而又华丽的转身。潘二如与外界隔绝的这数年,有点像他喜欢的元初大画家钱选一样,“不管六朝兴费事,一尊且向画图来”,遥想六朝的风致,沉浸于五代两宋的烟云,构建着与这个时代亦远亦近的山水画世界。

  郭熙论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说,而尤以可游、可居最为高妙。潘二如山水笔墨精微、造境幽深,真有可游、可居之画境。他的笔下的景致,或烟云变灭,清新典雅;其或笔意苍莽,烟霞微茫,曲尽山林幽致。而在他个人尤其着力的雪景山水里,全师五代北宋法,殿宇树石、村落旅况,无不曲尽精妙,千山寒色,宛然在目,真可以追纵古人矣!人言潘二如山水入古,我言其山水入古之于无不凸显着自己的笔墨个性。人言潘二如山水源自传统,我言其山水也取自眼前之宇宙山川—他自小生于南方山区,今日漂泊于京城,又何曾一日忘山林?!今人言潘二如山水古意盎然,我言其山水古意之中更富有诗意—站在他的山水画前,有可居、可游之意,也无不有超逸澹远之思矣!

  潘二如为人谦逊,不赶时髦,不走极端。在面对一张张古画或营造自己的作品时,始终提醒自己要慢下来、静下来。现代艺术之父杜尚曾经说过:“对于急功近利的艺术界,可以给予抵制的方式是:沉默、缓慢和独处。”潘二如正是以这种冷静而独有的方式,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探索前行。过人的禀赋、独特的经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超乎常人的耐性,以及这份安静下来的心境,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会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汪晓明2015年6月6日于见心会馆


自序


  在中国画里,“古”是一个大话题。“古”是传统,也是一种审美趣味。

  在两年前出版的画集自序里我曾经说过,无论是待在家里翻阅画集,还是在博物馆里看真迹,我对前人绘画总体感觉就是:越古越好,越古越安静,越古越让人心旷神怡。读古画,让人惊喜,也让人叹气。惊喜者,得见古人之笔墨;叹气者,技法或可学,气息不可追!闭门画画的数年里,面对一张张古画,我努力追寻古人的笔墨,古人心境和古人气息。在这个安静而缓慢的旅程里,时有惊喜,时有困惑;叹了很多气,也读出了一些东西。

  中国画讲究传统,也讲究个人风格,两者不可偏废。一位艺术家说过一句很精闢的话:“一件作品必须同时感受到传统核心的东西,也能感受到传统中没有的东西,才够称得上是艺术品。”什么是传统核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我不断地追古,我想就是向这个核心靠近吧;但这还远不够,还要创造传统没有的东西。从某种意义来讲,后者可能更重要些—但于我目前的阶段而言,坚持传统、无限地深入传统,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和有意义!

  决定与道东文化一起做这个展览后,一直在想展览主题和这本集子的名称。某天在似睡非睡之际,突然拈出“趋古”二字,觉得很贴近我目前的状态和追求。翻身爬起,在网上搜索是否有人做个类似的展览时,居然发现1969年方闻先生编过一本英文版的《趋古:伯爵莫尔斯夫妇收藏的中国明清绘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书名“趋古”即是取自书中收录四王之一的王时敏为一套册页所题的引首。我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二手书店买了这本我读不太懂的英文画册以做参考。在古代画家中,清初“四王”并不是我很关注的画家,但用王时敏题写的这个字作为展览和画册的题名,我想是最适合不过了。


潘二如 2015年6月5日



  画家介绍:

  潘二如,画家。1970年生于江西宜丰,现居北京。曾做过教师、编辑和出版人。其绘画风格取法宋元,笔墨精微、造境幽深,是新生代极具古典精神和传统功底的画家。擅长青绿山水、浅绛山水与淡设色水墨雪景,而雪景山水尤为时人所称道。出版有《雪江归棹:潘二如山水画集》(2013年)、《趋古:潘二如山水画集》(2015年)。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