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与根——莫雨根回顾展

  • 展览时间:2025/04/30 — 2025/05/185
  • 展览空间:桂林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上个世纪的六十至八十年代,桂林曾经是广西的版画重镇,陈更新与龙廷霸两位老先生领头,相继有张文祥、邓福觉、莫雨根、杨照、吴烈民、王润华等进入版画,九十年代初还有徐宇、王剑……这个阵容是桂林版画的高光时期,持续地构成一个代际清晰、势头旺盛的队伍谱系,其中的一些版画家还知名于全国。

后来这个阵容和这股势头慢慢的消散了,有的甚至不做版画了,大多还改道了水墨画,在水墨领域里也打出一片天地。

莫雨根是这个队伍谱系中绕不开的一个版画家和水墨画家。1965年他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就一直在桂林工作和创作,老资格,有成就,有影响。我对他的印象和关注是在1982年见到他的版画《叶挺将军在狱中》,这件黑白木刻在很多刊物上发表过,我即是通过刊物看到这件作品。在很长的时间里,印象都非常深刻。现在重看,这件作品依然是莫雨根先生的代表作。

后来看到莫雨根先生的版画就多了,如1985年的《家乡水》《踩场》、1986年的《斗牛组画》、1987年的《抢花炮》……这些作品,我都是通过展览和当时刊物的发表看到的。这些黑白木刻倾向于趣味和形式,却又不脱扎实的学院功夫。趣味和形式确实也是1980年代版画的时代格调,莫雨根当然也向往新的视觉语言和创新的追求。《抢花炮》这件作品,当时看和现在看,那种被新语言震动的感觉依然如初。作品不是大黑白的处理,充分的利用了木板与刻刀的线性语言特性,人物是变形和繁密的组合,呈现了新颖别致的一种版画趣味,在一种亦洋亦土的技巧与造型追求上相得益彰,巧得新貌。

其实,在桂林,除黑白木刻作为常态的版画以外,水印木刻也是桂林版画的一个地缘优势。桂林的版画家大多在这一方面很有作为,莫雨根当然也有过漂亮的制作水印木刻的时期。只是莫雨根先生在这一方面没有更多显尽风华,作品不多,我觉得有些可惜。

此外,桂林画界还有一个地缘现象,那就是整体态势的水墨或中国画,与周遭的桂林山水得天独厚的交融成势。这种山水的势头影响了画种发展,其中从版画出道,再入水墨者不少,莫雨根先生也当然的选择了水墨,是这种路径发展中的一个代表性画家。尽管莫雨根戏言,此举是自己的业余所为,版画之余的玩事。其实不然。画种实是画家的材料选择,最终却是画家情感和忠于土地的表达,然后自成一个美的世界,采用何种材料创作,是画家的自由选择。

莫雨根的水墨我没有特别细究过,我印象中应该是80年代后期进入的,90年代则是整体的画了水墨。1989年他即有水墨作品在专业刊物上做介绍;1992年《高山云藏》参加首届中国山水画大展,获铜奖;1993年《清泉入户鸣》入选全国美展。后来就一直发力画水墨山水,画到今天。邓福觉、吴烈民应该也是这个时候告别版画,整体的进入水墨。这是桂林画界的一个有趣现象。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莫雨根在广州美术学院读书,是从附中一直升到本科的,这种背景练就了他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其优势和特点用于版画,也用于了水墨;当然,80年代的开放与探索风气,使他具有的形式眼光,随之带到了版画和水墨。表现民族风情和在地经验,更是广西画家的自觉选择。作为桂林人的莫雨根,很自然的把画桂林的本土感情带到自己的水墨画。如果说版画中的莫雨根还热情于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水墨时期的莫雨根已是自觉的放歌桂林。

现在,桂林美术的这一代前辈逐渐进入老境,有的也去世,他们曾经的过去,现在的人无缘亲历,也难得相拥。因此在能见度上,就造成了代际的隔阂,传承的障碍,甚至地域研究的死角。

好在现在有老画家们明智的捐赠,又有美术馆努力而为的收藏与策展。这种带有文献整理和历史性作品展的方式,可让老画家们再显光华,也丰富地方美术馆的史料馆藏。吴烈民先生已做过这样的展览,现在莫雨根先生的这个画展也有此意义。

艺途漫道,桑榆未晚,祝莫雨根先生画画快乐,再有佳作。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