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海的消失日The Day the Sea Ceased to Be
文/王杰雅
在寺山修司的诗歌《大海的消失日》中,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海都突然消失,关于它的任何记述也随之荡然无存。那些试图描述它的人,会被视作沉浸在幻想中的可怜人。
但在某些时刻,我们发现自己也正在用相似的逻辑肢解现实。抓取“真实”变得日益困难:事物不断被命名、使用,却极少停留在自身。语言在不断转发、重组和误读中变形,文字成为了意义的残骸。日常似乎都迷失在了层层叠叠的迷瘴中。我们越是系统化地构建日常,越是赋予事物确定的名称,其本质就越从指缝中流逝。但正如诗中有人在大海消失之后再次梦见它一样,仍有人在试图抓取那些事物本源存在的痕迹。
曹珮瑜作品的状态像一种对“源头”的构建与设想。我们该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日常?它在日复一日的系统化运作中,离我们远去,没有形成清晰的面貌,永远处在被建设中的状态。而个体对于所追溯的根源,又总是赋予很多美好的期望与祝愿。从源头涌出的蜡更像是在不断建设过程中下生发出来的新的感受与可能性,它们在某些意外的瞬间被外界唤醒,在反复的踩踏中改变自身的形态。
阶梯空间与作品构成了一个微妙的互文。作为时间与空间中被精心编排的过渡地带,这既不是起点,也非终点,而是一个游离在秩序之外的中间状态,形成了一个能够包容模糊状态的场域。在这个断裂的缝隙中,事物得以回归尚未被意义框定的状态。也许,这恰恰能让我们更贴近某种模糊的真实,使那些难以被确定的部分停留得更久一些。
上一篇: 田召亭个展:光天化日
下一篇: 肖克刚个展:洞穴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