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宜春美术馆近年来收藏了一批以版画、油画、综合材料为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寄望在多元化收藏体系中,逐步建构一条以现当代艺术为学术脉络的研究路径。本次展览梳理出一批馆藏中青年艺术家作品,试图站在整体艺术生态的视角环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面貌。中国当代艺术在四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中,已经有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从由原来的艺术说教功能,在历经了改革开放所引发的各种艺术思潮和理念的涌入,中国艺术主动融入,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矛盾与多元的格局和态势。展览以馆藏作品中所关切的关于个体、社会、文化相关话题为指引,结合作品本身的内涵丰富性和艺术个体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的广泛性等特性,分为三个板块以多元的面貌呈现。
第一板块:个体表达——内在宇宙的微观图景。这些作品是艺术家个人经历的映射,其中包含对家乡、记忆、梦境、时空、困境的多重表达。在这个板块中,艺术家们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作品。抽象表现主义的笔触、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以及充满隐喻的色彩,将带领观众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情感张力的微观宇宙。
第二板块:社会景观——现实世界的宏观镜像。这个板块聚焦于艺术家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通过多元媒介的表达,以批判性的视角和充满张力的视觉语言,呈现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环境问题、科技发展带来的生存状态等议题。艺术家们关注被遗忘的乡村,记录拥挤和狂欢、关切人的心理状态。
第三板块:文化视界——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艺术家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当代艺术的语言重新诠释历史、神话和符号,表达对共同文化记忆的情感共鸣。同时,他们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流动性和混杂性,探讨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探索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在艺术的语境中,“媒美与共”既是媒介与美学的共生关系,强调艺术创作中媒介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也是观众与作品的共情体验,突出艺术现场中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共鸣。艺术家们打破传统艺术分类的界限,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通过对媒介特性的探索和运用,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美学价值。宜春美术馆对典藏作品多层次、多重维度的研究展示,不仅是建构和完善学术研究体系,更是以此搭建出一个美术馆、艺术个体和公众群体共同交流的平台,将当下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语言形式传递给大众。
宜春美术馆
2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