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历史叙事与文化传承的视角,艺术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无声见证者和有力传播者。2025年,时值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5周年之际,以“学脉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川美实践”为主题,溯源川美八十五载扎根中国大地,关注时代,与国家、民族命运共振的艺术探索。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这一历史关头,重庆被赋予特殊的历史使命,不仅承载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任,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堡垒。大批美术工作者开始西迁至重庆、成都及西部大后方,在此过程中开启了发现西部边疆,重塑民族精神,宣传抗战,教育救国等艺事活动。李有行、沈福文、雷圭元、庞薰琹等于1940年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之一),倡导“教育适应抗战需要”,将艺术教育与国家、民族命运交汇在一起。在此期间,他们深入西南、西北考察调研,挖掘中国传统遗产、少数民族地区人文生活以及民间民俗中的文化资源,为抗战期间中国美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民族化的生机和力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延安鲁艺以及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随军南下。李少言、牛文、林军、吕林、尹琼、范朴等人,带来了延安鲁艺的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形式与理念,与李有行、沈福文、谢梓文、江敉、刘艺斯等会师重庆,投身于表现新中国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中。为响应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提出的以新形象、新事件、新人物宣传《共同纲领》,表现新中国的任务,重庆美术家及川美师生们纷纷前往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区域写生考察,创作出大量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解放、民主改革、人民当家做主的美术作品。1956—1965年,四川美术学院创办少数民族班,办学9年,共招收五届学生91人,为国家培养了第一代少数民族美术家及文艺干部。1950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通过表达民族团结互助的艺术创作、美术教育开启了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宝贵实践与探索之路。
1978年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四川美院的艺术创作抓住了历史机遇,涌现出一批影响中国美术界发展进程的作品。1980年代初,四川美院掀起了“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浪潮,迅速在全国范围产生了重要精神共鸣。“四川画派”的崛起,不仅在于新的艺术风格和现实主义的视角,还体现为艺术家们不断地挖掘、提升作品背后积淀的地域生存体验与少数民族文化经验。1990年代以来,在都市建设、重庆直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民族区域与地方文化构成了一条思想潜流,始终汇聚在四川美院关注时代、关注人民的艺术追求中。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强化一体性,深化融合性。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四川美术学院紧扣“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需求,明确提出“以美赋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一方面,根据学校多年以来的艺术生活化、社会化、民族化研究经验,将创作与教育实践精准锚定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形成“艺术服务社会”的鲜明导向,持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注入精神力量。在庞茂琨的《彝家新村欢迎您》等作品中,无不表达着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殷切关怀,呈现出一个“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社会上更加互嵌互融、生态文明上更加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另一方面,四川美术学院积极推动西部艺术从“审美表达”向“社会介入”转型。2012年以来,焦兴涛带领团队成立“羊磴艺术合作社”,通过艺术介入、艺术协商、艺术参与等方式,以推进当地形成民族、民间、区域文化互嵌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为目标,实现艺术激活乡村、美育服务社会,探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创新路径。
正如长江与嘉陵江日夜奔涌不息,四川美术学院以八十五年光阴书写了一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艺术史诗。从抗战时期的“立艺为民”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身份建构”,从改革开放的“人文觉醒”到新时代的“筑梦家园”,本次展览以四个历史阶段为主线,串联百余件经典艺术作品,呈现出川美人在艺术创作、教育传承与社会服务中,始终以画笔为纽带、以创新为桥梁,助力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的壮丽篇章。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焦兴涛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何桂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