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大儒——刘尔炘与近代兰州特展暨刘尔炘先生诞辰160周年纪念展

  • 展览时间:2025/04/02 — 2025/07/02135
  • 展览空间:兰州市博物馆
查看更多详情

刘尔炘简介      


刘尔炘(1865—1931),字又宽,号晓岚、果斋,又号五泉山人。兰州盐场堡人。

刘尔炘少年励志勤学,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彼时正值甲午战争爆发,其目睹清廷无能,在京三年后毅然辞官归里,从事地方教育。于光绪年间,任兰州五泉书院山长,制定“力求实学”条约,改良教育;清末任甘肃文高等学堂总教习,构建现代学科体系,开启甘肃近代教育之先河,后由此创办省立第一中学(今兰州一中);清末并任甘肃存古学堂(师范学堂)监督,创办皋兰公立两等小学堂;民国后,又以“提倡道德,培育人才”为宗旨,创建全陇希社国文讲习所。前后主持兰州及甘肃教育近四十年,为近代陇上培育各领域人才不计其数。      

刘尔炘情系桑梓,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清末时局动荡,在其主持下,省会兰州及周边未遭兵燹、和平完成朝代更替;步入民国,甘肃成立临时议会,其众望所归被推选为副议长,但对地方军阀之争嗤之以鼻,不久便谢绝政事。然而凭借个人威望,近代甘肃几次政治变局,如“易督风波”“雷马事变”等,均是其出面调停,才使得兰州乃至陇原百姓免遭战火荼毒。      

刘尔炘归隐后,主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经营“皋兰兴文社”“兰州兴学社”“丰黎义仓”“陇右乐善书局”“陇右实业待行社”“五泉图书馆”等福利社团,被称为“兰州八社”,在动荡时局中,通过民间组织有效弥补了社会自治体系的不足,是兰州乃至甘肃近代文明的一个缩影。其最为人乐道者,如1920年海源8.5级大地震后,主持救济数十万灾民;主持重建兰州五泉山及小西湖等名胜,筹建甘肃省图书馆,拟定甘肃兴办实业办法,保护肃府本《淳化阁帖》,编纂《甘肃人物志》等。      

刘尔炘治学严谨,长于诗文,精于书法,尤擅白话楹联,被誉为“陇上联圣”。且是公认的理学名师、一代大儒,是清代以来“关陇之学”的集大成者。其早在1920年代就提出“机器劫”的创见,以及“以理驭气,真实无妄”的哲学理论,这些观点,集中记载在《果斋日记》《劝学迩言》《果斋一隙记》《拙修子太平书》《兰州五泉山修建记》等二十余部著作之中。      

刘尔炘终其一生,始终“切切以天下为忧”,毕生经手钱财无数却不留私产,甘守清贫,一切出以公心,不求个人名利,以道德人品、学问事功铸就陇人典范,民间亲切地称其为“刘大善人”,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其在世时,就被多次推选为甘肃“总绅”,时人赞誉为“西北的模范人物”。后世研究者更一致认为,刘尔炘是近代兰州乃至甘肃首屈一指的地方文化名人。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