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褶皱》
文 / 邵译农
若将禅杖插入虚空,杖头落处即是时间的褶皱。
当艺术家的觉知触碰到虚空的瞬间,时间的线性被打破,过去与未来在当下交汇,形成一个“时间的褶皱”。这个褶皱既是时间的痕迹,也是觉知的显现。时间并非线性,而是可以折叠、延展、交错的。褶皱象征着时间的非线性特质,是过去、现在、未来交织的节点。
禅杖的落点既是觉知的落脚点,是道心在虚空中找到的“当下”。这个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瞬间的,又是永恒的。即是,这个词表达了“当下即是永恒”之意,暗示在觉知的瞬间,时间的褶皱被打开,过去与未来在此刻交汇。
世人总道时空如经纬纵横,却不知对与艺术高峰体验者而言,时间不过是心识攀缘的刻度,空间无非妄念叠加的投影。当东方艺术遭遇全球化浪潮的碾压式浸染,当代艺术的褶皱深处正滋长着某种逆生长的力量——它既非对西方知识体系的抵抗,亦非对传统符号的拙劣缝合,而是一群实验践行者在物质与心念的夹层中开辟的秘径。
在最深层的量子层面,生命系统始终在进行着反熵之实验。在当代的实验中对意识本质的探索,实则是通过个体生命体验与寻找终极存在的幻境之实在。他们正以各自的方式构建属于他们自己暂时的秩序绿洲。人类意识或许是宇宙中最精妙的负熵系统,当艺术家将不同维度体验转化为装置语言,他们是在用觉知与能量的突破对应于物质形态的局限,同时也在寻求对时间、空间的超越。
时间从未如我们所想的那般笔直。它弯曲、折叠、交错,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将过去与未来、此处与彼方编织成一张难以言说的网。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时间中前行,却不知时间早已在我们体内流淌,成为记忆、成为感知、成为意识的暗流。而艺术,正是我们在时间褶皱中留下的痕迹,是试图捕捉永恒与当下瞬间的合一与凝固。
“时间的褶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展览,它是一次关于存在的冥想。在这里,时间与空间不再是外在的度量,而是内在的体验;艺术不再是形式的堆砌,而是觉知的觉醒。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道时间的褶皱,邀请我们在其中驻足、沉思,并在当下的瞬间,触摸到那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之光。现场那些看似凝固的装置,实为流动的心印道场。当观者驻足“时间的褶皱”,若能当下截断思维流,则满目所见无非禅机。在穿过层层褶皱,某个瞬间或许能瞥见:所有对东西方语境的焦虑,不过是未破我执的妄念。真正的当代性不在形式的新旧,而是消弭一切二元对立的究竟追求。
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们并非在简单地探讨时间与空间的形式,而是在追问:我们如何在当下的瞬间,触摸到永恒的脉动?如何在物质的局限中,寻找到意识的无限?他们的创作,既是对时间与空间的重新想象,也是对觉知与存在的深度探索。我们如何在时间的褶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如何在空间的交错中打开新的可能性?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一个当下的瞬间,藏在每一次觉知的闪光中。
而这,正是艺术的使命——在时间的褶皱中,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无限的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