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喻
洞穴的岩壁褶皱凝固着地质运动中的否定性力量,每道凹陷都记载着实体与虚空亘古的角力。外力凿刻造就的孔洞成为这种对抗的永恒见证,将时间维度压缩在石壁的创伤记忆之中。
于方以洞穴为母题,构建出跨文化的视觉复调。画面中古典主义雕塑与东方园林假山经过拓扑变形,在二维平面叠合成三维的精神迷宫。这种精密的图像编织不仅是形式语言的创新,更暗喻着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困境——当资本驱动的交流演变为侵蚀性力量,东西方文化地层在碰撞中既相互渗透又持续剥落,最终在接缝处形成细密的孔隙。艺术家将这种文化地质学的观察,转化为画面中充满张力的多孔结构。
这种美学张力在《洞喻》中具现为物质与虚空的辩证:门洞象征的致密实体与画面底部漫溢的虚空,实则遵循着相同的生成逻辑。西方雕塑的体量通过轮廓切割出虚空形态,东方假山的透漏美学又使实体成为虚空的负形。不同文化符号在此达成非暴力融合,既保留了碰撞产生的褶皱记忆,也通过虚实相生的原理,为跨文化对话预留了诗意的缓冲地带。洞穴图式由此升华为当代文化处境的视觉哲学。
上一篇: 高磊:他山
下一篇: 身体突围:東慎也的荒诞都市生存指南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