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彩与水墨间的寻道者(包头美协副主席 刘柯/文)
陈永强是一位有见识、有思想、有行动力的艺术家,他近几年的主要艺术创作是围绕着或者倾向于表现主义油画和探索性书法以及水墨画展开的,这前后看上去并不搭界的艺术形式,在他个人的工作室里,却融合得妥帖自然,且有着相得益彰的味道。他似乎是在尝试将表现主义油画与水墨书法熔铸出独特的美学样式。
作为一个探索者,永强的功夫是扎实的,这应该是他勇于求索的底气和底牌。他自幼研习书法,即使是在内大艺术学院油画本科学习时,也始终临池不辍,也转益多师,尤其近几年在国家画院学习国画、书法,蒙导师魏广君先生亲授,其书写已尽脱旧习,转入了对书法当代性和自我表达的研究中。他的油画创作,早在他油画本科的毕业创作中就已显示出了对西方表现主义表达的喜好、理解和语言驾驭能力。他对宋元明清传统水墨的研习达到痴迷,曾因临摹清代画僧髡残的画作经月不出,反复揣摩,窥其堂奥。
永强扎实功夫的形成和他对艺术当代性的探索,主要源于他强大的行动力,到他的工作室造访,总是被他的新作品震撼感染,作品不拘油画、书法、水墨,甚至还有瓷板,都浸淫着他对艺术的思考和追求。他的工作室,宣纸与亚麻画布比邻而居,狼毫与油画刮刀交错使用。他的油画,厚重油彩在画布上爆发出火山熔岩般的热力,却又暗藏东方美学的肌理,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里,分明游走着狂草书法的筋骨,隐约可见水墨皴法的呼吸韵律;他的书法笔意,像是将油画刮刀的力度灌注于笔锋,让点划勾斫在解构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当面对水墨山水时,他又将表现主义的主观情绪注入枯湿浓淡,使留白处生出当代精神的回响。这种双重基因的嫁接并非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艺术家对两种艺术本质的深度解构与重构。这种创作状态恰似古代文人"五日画一石,十日画一水"的修行,只不过修行的道场已拓展至更广阔的文明疆域。
在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杂陈,当代艺术不断推新的今天,陈永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觉和对艺术的真诚,他拒绝将作品简单归类为"中西合璧"的产物,而是致力于构建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指向精神性的表达,那些看似矛盾的创作媒介,在他手中转化为解读世界的多重密码。当观者站在他的作品前,既能感受到蒙克式的情感震颤,又能体味到八大山人的孤高气韵,这种奇妙的审美体验,是在西方表现主义的激流与中国书画静水深潭间开辟出的第三条航道,陈永强或许在用他的思考和行动证明,真正的艺术创新不在于颠覆传统或追捧潮流,应该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存在,以独立的思考将不同的人类文化基因重新编码,这种创作姿态,或许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突围的重要路径。
当然,尝试和探索就注定存在不足,就如同明天和今天感悟会不一样,但不能否定它曾经的存在的意义,恰恰是一种生命本来应有的状态,借用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永强共勉。
